欢迎来到xjy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xjy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资讯 >  专访OPPO:如何在智能家居市场中脱颖而出? 转眼间 智能家

专访OPPO:如何在智能家居市场中脱颖而出? 转眼间 智能家

来源:微商网

2024-09-11 15:01:55|已浏览:32次

专访OPPO:如何在智能家居市场中脱颖而出? 转眼间 智能家居就成了隐私窃贼? 

专访OPPO:如何在智能家居市场中脱颖而出?

作为近几年的新兴行业,智能家居的增长速度可谓是相当恐怖,而且在未来几年还会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根据IDC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国内的智能家居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2.2亿台,同比增长17.1%,到了2025年这个数字将变成5.4亿台。实际上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如今的消费者们在购置新家电时会格外注重产品的智能化,毕竟谁不想要一个足够“聪明”的家呢?

图源veer.com 图片已获得授权

伴随着智能家居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选手下场试图从中分得一杯羹,这些选手中不但有我们熟悉的美的、海尔等传统家电企业;也有像欧瑞博、云米这样的专为智能家居而生的企业,甚至像小米、华为、阿里这些厂商都跑来竞争,一时间整个国内智能家居市场“乱成了一锅粥”。

但一块蛋糕总是不够分的,对于这些已经在智能家居摸爬滚打一段时间的企业来说,在这个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手机市场的时代,它们应该如何巩固/扩大自己的优势呢?

为什么手机厂商们如此执着于智能家居?

纵观国内的智能家居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带动整个行业持续发展的企业并非那些传统老牌家电企业,而是那些看起来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手机厂商们。

虽然家电行业的竞争一直很激烈,但手机厂商们的加入往往能够给整个市场注入新的火力,带来更多创新因素,也能变相推动整个市场的进步速度。由于手机厂商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用户基础,它们在进入智能家居市场时有着先天的优势,这是传统家电企业们远不能企及的。

图源华为官网

另外在产品需求方面,手机厂商们远比传统家电企业了解得多。毕竟如今智能手机作为快速迭代的和大众生活最为接近的智能终端,手机厂商们必须及时抓住用户的需求并推出相应的产品才能保证自己的销量不下滑。所以他们在布局IoT之时,更能够精准抓住用户的需求和痛点。

其次是智能家居市场中的利润远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以目前入局时间最久的小米为例,在经历了8年的发展期后,米家早已将自己的产品线延伸到大大小小的领域当中:大到洗衣机到空调冰箱,小到电动牙刷电动螺丝刀,你几乎可以在米家中买到你想要的一切智能家居。米家的成功也为小米带来了不低于手机行业的利润,根据小米公布的财报显示,在2021年AloT业务全年实现收入850亿元,同比增长26.1%。

图源小米财报

或许是看到米家所带来的利润核背后的潜力实在让人眼红,随后的几年中各家手机厂商纷纷下场组建属于自己的loT和智能家居生态。然而目前看来能做出成绩的仅有入局较早的小米和品牌号召力极强的华为,其他几家厂商要么是推出几款lot产品后便草草了事,或是直接不管,继续坚持自己的手机事业不动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目前国内手机市场萎缩严重,利润急剧下滑,根据Canalys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第二季度国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仅为6740万台,同比下滑10.1%,是自2020年来最为惨淡的一次。当手机市场没那么容易赚到钱时,手机厂商们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移到其他市场当中,智能家居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图源小米发布会

但对于手机厂商们来说,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今市面上的智能产品早已琳琅满目,它们该如何去做才能让自己的产品从中脱颖而出并积累一定的用户基础呢?OPPO作为较晚入局智能家居市场的厂商,却在2022 OPPO开发者大会上给出了一个值得整个业界去思考的回答。

迟到的OPPO,该如何打出自己的“江山”?

OPPO对Iot的布局开始于2018年,比小米晚了5年,比华为晚了3年。对于行业来说,三五年足以拉开一个身位。如今已是2022年下半年,OPPO才开始陆续发展自己的智能家居生态,难免让人有些担心会落伍。针对这个问题,雷科技有幸采访到了OPPO软件的相关负责人张峻、洪汉生以及章欣。

图源OPPO

因此针对潘塔纳尔对于整个OPPO的智能家居生态会有什么提升,OPPO的相关负责人对雷科技表示:(言论有进行相应调整修改,但主旨不变)

潘塔纳尔的初衷是去解决那些合作伙伴的核心痛点,例如去提升那些硬件合作伙伴的智能化,降低它们开发新品的成本,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去简化开发成本和开发门槛。另一方面是帮助那些互联网服务商更好地找到它们的目标用户。

也就是说,如今的潘塔纳尔并不急着去拓展自己的生态产品,而是选择先和合作伙伴们打好关系,降低它们的开发及相关成本,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状态。当然,潘塔纳尔不会像友商一样搞出一个很封闭的生态环境,OPPO希望的是让所有的终端厂商都加入进来,甚至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业标准,至于其他厂商们是否愿意参与到其中,就得看它们自己了。

虽说目前潘塔纳尔的主旨并不是智能家居,但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肯定还是很好奇之后OPPO该如何去适应并融入智能家居市场,后面会不会尝试跟更多第三方家电企业甚至是友商们合作。

针对这些问题,张骏对雷科技表示:

我们后续肯定会跟更多的第三方家电企业合作的,在今天的发布会上大家也都看到了潘塔纳尔已经跟海信、美的这些企业达成了合作关系。而且OPPO之后的智能家居并不会局限于OPPO自家的产品,也不会一下子把规模先做大,先把核心场景的体验做好再说,一方面是对用户负责,另一方是对生态伙伴负责。

目前OPPO做自研产品的边界设定上非常的慎重也非常的克制,目前我们的自研产品主要是手机、耳机、手表、平板、电视等等,这里面涉及到场景里面匹配的其他的设备一定就是通过生态伙伴来进行接入的。可以说潘塔纳尔的合作是一种会有边界、有控制、有节制的合作模式。

确实,如今已是2022年,OPPO如果还想通过快速扩张规模的方式去争夺友商的蛋糕显然是不现实的。这种致力于钻研技术的做法确实能够有效地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好处是稳扎稳打,坏处则是短时间内很难复刻友商的成功。当然,作为较晚入局的OPPO,还需要继续探索属于自己的前行之路。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潘塔纳尔这种与第三方企业合作的共建模式拥有很多优势,例如:可选的产品/品牌变多了,不会被束缚在一个品牌的生态当中;老牌家电企业在生产方面更具经验,在品控方面大概率会比某些互联网/新兴企业做得更好。

图源:OPPO

但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OPPO该如何去权衡自己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呢?简单举个例子,目前的智能家居同样需要OTA的方式来提升使用体验,潘塔纳尔要怎么做才能保证这些生态合作伙伴能够保持同步更新和维护呢?

对此,洪汉生对雷科技称:

对于如何去驱动合作厂商们积极地修复bug或升级系统,潘塔纳尔能做到的就是和生态伙伴们形成一种模式,就是整个设计渠道由我们这边来承担,比如说前期由我们来承担,针对这个系统的升级和这些系统的主要问题由我们这边来主要解决,这种方式是比较好的可以促进家居厂商和我们今天合作的方式。

当然,针对软件上的问题,潘塔纳尔在未来的生态上会做非常严格接入的质量控制,如果达不到我们的质量要求,我们在这个事上是比较克制的,前面也说到了我们会先把核心场景的体验做好。

洪汉生还屡次提到,目前潘塔纳尔最基础的代码还没有全部开发完,在正式落地后会把潘塔纳尔开源,捐赠给第三方公益或基金会组织等,做系统、做生态需要更加开放合作的态度。

他还强调,潘塔纳尔肯定不是慈善机构,不会不计回报的一直投入,所有的投入最终都希望要回报。“我们前期可能确实是会投入大于产出,因为未来如果要有一个长线的、更长远的目标,更好的愿景,前期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潘塔纳尔的发展,后续会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加入。

图源:OPPO

就像 OPPO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明永所说:" 我希望,在不远的将来,OPPO 的生态能成为一片肥沃的土壤,当提到 OPPO 的时候,大家想到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产品,还有开放、共生、共荣的生态 "。其实从近几年OPPO的发展来看,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觉到OPPO正在一步步从只做硬件的公司向生态型科技公司转型,这是一条正确但十分艰难的道路,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不落伍,就必须要坚持技术创新。

OPPO作为“万物互联”的发起人之一,显然他们正在一步步努力前行中。

发布于:广东


转眼间 智能家居就成了隐私窃贼?

仅今年6月至10月便有5款智能家居App被通报或下架

当你和朋友刚讨论完新出的衣服款式,下一秒打开手机里的智能音箱App,就看到相关产品资讯推送;原本用来照顾老人或孩子的智能摄像头,却成为陌生人窥探家里隐私的“窗口”……这些看似不可思议、近似电影情节的案例正变为现实。随着设备联网愈加普遍,智能家居产品为消费者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也对消费者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构成威胁。据新快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6月至10月便有5款智能家居App被通报或下架。厂商及个人如何保护数据安全,成为行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1

智能家居收集隐私数据愈加频繁

近些年,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等智能产品加快走进千家万户,推动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根据CSHIA、中国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由2017年的3254.7亿元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6515.6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至7157.1亿元。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越来越重视。“持续提升信息安全水平将是我国智能家居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前瞻产业研究院在《2023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全景图谱》指出,智能家居产品的快速普及、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在给家庭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浮出水面。一方面,智能家居设备从传统的接触式操控变为远程网络操控后,网络安全威胁提升;另一方面,智能家居设备与云端、其他智能设备、消费者之间都在频繁交互,采集并储存了大量消费者信息,信息泄露风险提升。

“智能家居不同于传统家居类产品,用户通电联网使用,才是连接和服务真正的开始。”CSHIA智能家居产业联盟执行秘书长王胜阳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此过程中,保护相关用户数据,特别是对涉及图像、语音、使用习惯等敏感隐私数据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智能摄像头、智能视频锁、智能微波传感器等设备的应用更趋广泛,在智慧睡眠、智慧康养、智能看护等场景中对于用户人脸识别、云端信息存储、健康信息的收集,更加频繁。

2

用户担忧程度较高的问题有三个

业内人士介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智能家居厂商通常需要将与用户交互时收集的个人信息作为实现功能和服务的基础,这些数据会传输到云存储进行分析,并可与第三方企业共享以用于营销和研究目的。厂商希望通过这些数据来挖掘用户的深层需求,同时有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包括用户的姓名、地址、支付信息等个人数据被过度收集,以及黑客入侵导致数据泄露等情形都有可能发生。

据新快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6月至10月便有5款智能家居App被通报或下架。其中,因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且未按要求整改,国内知名照明企业易来智能旗下App“Yeelight”近日被山东省通信管理局要求下架。9月,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公开通报25款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App,其中由深圳市美亚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智能寝具”App,因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而位列“黑榜”。8月,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九联智能门铃”也因为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和账号注销难等问题被通报下架。

IDC中国高级分析师刘云告诉新快报记者,在智能家居设备的使用中,用户对隐私安全有各种各样的担忧,其中个人信息未经允许被收集、设备收集用户不愿分享的信息和用户信息被分享或售卖给其他公司是用户担忧程度较高的三个问题。

不过,尽管对于数据保护和隐私存在担忧,许多消费者对智能家居厂商收集的用户信息仍不是十分了解,多数人对厂商会收集哪些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会存储多久以及用于何处等问题都不清楚。甚至有消费者表示,很少或几乎没有查看过设备的数据隐私政策。

近日,新快报记者随机查看市面上5款智能家居App的数据隐私政策,发现这些设备通常会收集用户各种交互信息,包括且不限于用户个人基础信息,以及生物识别信息如语音、人脸、指纹、声纹、虹膜等;同时还会记录某些不属于个人信息的信息,包括用户的操作行为记录如点击、页面跳转、浏览时间等。除此之外,不同品类的智能产品还有各种特定的数据收集内容,例如扫地机器人可能会收集用户的家庭地图、房间场景、用户图像等。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家居产品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条款缺失或空白的情况。例如,对于特殊人群如老人、未成年人等,如何将告知同意等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真正落实;一旦企业出现变更、合并、破产等情形,用户的个人信息如何处置;面对个人信息泄露、毁损、丢失等事件,企业是否有相应措施等。智能家居产品的数据隐私政策对上述问题并没有准确的答案,而“一问三不知”的情景正发生在消费端。当新快报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应用会收集哪些个人信息”等问题时,不少厂商的客服回避询问或是强调产品使用无问题。

3

享受便利的同时要加强隐私保护

那么,厂商该如何平衡信息收集和保护隐私之间的关系,在完成数据采集的同时又令用户安心?

对此,刘云认为,一方面,智能家居平台可以通过数据分层来优化隐私保护和服务效率之间的关系,对身份识别、激活唤醒等隐私相关度较高的数据提升保护等级或在本地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当前智能家居终端设备自身处理能力也在提升,本地计算和存储能力的升级使得交互控制、身份识别等需求可以在本地实现,从而更好保护用户隐私。

王胜阳持相似观点,他认为,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智能门、智能音箱等安全属性加强,逐步成为与产品软硬件能力、安装服务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等并驾齐驱的竞争新要素。因此,开放相关用户权限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厂商要解决好本地化的场景部署,保证在离线断网状态仍然可本地化运行,甚至做到在断电时能保障用户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行业人士认为,用户信息保护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又需要平台方、设备商、运营商、服务商等各个环节构建更为严密的安全机制。广大消费者在享受智慧生活便利的同时,更需要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将安全作为重要的选择要素来考虑。

在使用的过程中,消费者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在享受智能家居产品提供的便利的同时,加强个人隐私保护。如定期审核智能设备的权限,了解设备收集和共享信息的情况;通过使用强密码和尽可能启用双重身份验证以提高家庭网络安全性;及时更新厂商提供的新版本系统和升级固件,从而加固智能设备的“防盗门”;谨慎授予第三方应用访问智能设备的权限;使用物理开关或静音按钮,以尽量避免设备主动监听等。

■新快报记者 梁茹欣

发布于:广东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