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9 15:01:50|已浏览:31次
调查|社群直播、打卡听课,“神奇”保健品如何唬住老年人? 小林制药“红曲风波”未完,爆发式增长的日本功能性保健品市场如何完善?,
调查|社群直播、打卡听课,“神奇”保健品如何唬住老年人?
“神奇”产品 宋溪制图
“劝也劝不住,劝多了还影响家庭关系……”每当想起家中痴迷购买各类保健品、“神奇”效果食品的老人,陶莉就挺犯难。记者调查发现,有类似困扰的子女和亲属并不少。老人之所以愿意相信购买各类“神奇”产品,除了宣传诱导的原因,也与早已设计好的听课、发红包、“考核”、限时优惠等多种手段套路相关。
上瘾
看直播一买一大堆
当婆婆第三次让陶莉回到东五环外,拿点儿羊奶粉带走时,她感到事态有些严重了。“每次都是给五六罐羊奶粉,让我拿给爸妈吃。问老人到底买了多少罐,也不说。”陶莉跟老两口唠嗑,才听闻有的邻居老人,单次羊奶粉购买量都超过了100罐。
从前年起,公公婆婆就通过邻居介绍,知道了一个网上团购直播间。直播间几乎每天都会开设两到三次活动推销各种产品。如果只是购买羊奶粉,陶莉不会如此在意。这两年,除了各种名称和包装的保健品、营养品,家里还不断冒出香油、香皂、蜂蜜、玉米糊等日常生活类产品。“有的宣称有机,有的说是巩固提升记忆力,还有各种神奇功效。每次一买就买一堆,吃不完又送给我们……”
陶莉说,自己试着劝过几次老人,但老人认为这是在否定他们的认知,也不让多问。“根本就劝不住,劝多了还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最让她心烦的是,前不久老人做了一个手术。当天上午老人刚出院,下午就坐到了桌子前拿出手机,继续看直播,“可以说已经威胁到老人身心健康了。”
和陶莉一样心累的,还有上班族莫红玲。莫红玲家有一位70岁的糖尿病老人,大约几个月前,老人同样是经过楼下邻居聊天推荐,开始加入社群直播“听课”购物,各种保健类产品也买了不少。更揪心的是,如今一旦晚辈问到老人在直播中买了什么东西时,老人都显得很抗拒。“确实劝不住,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套路
“讲课”中不断发红包
为什么老人会对社群直播如此痴迷、背后藏着什么?调查发现,一些保健品和生活用品的直播活动背后,原本就设计好了各种“请君入瓮”的游戏规则。
“我家老人是大学毕业,算‘高知’了,但现在挡不住他们买东西的劲儿。”陶莉说。之所以老人会有如此大的执着,与固定打卡上课,逐渐被“洗脑”有关。
老人所在的直播间,几乎每天会举行几场直播活动。在直播过程中,除了讲解需要推销的各类生活保健类产品之外,工作人员还时不时在群里发放红包。“发红包不是固定时间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发出来了,老人们为了抢红包需要一直集中精力听课。”陶莉介绍,在“讲课”的同时,直播间工作人员也会鼓励老人们记笔记,记下某款产品的特性、功能或者重点。随时可能来临的提问环节,往往提问的就是当天讲授的内容。“老人们回答正确,也会有相应的奖励。每个红包都三五毛钱,但老人会觉得这是好事,一天到晚就抱着手机……”
调查发现,鼓励老人按时打卡听课、做笔记、抢红包、回答问题……这些设计考究、环环相扣的“推销”手段,成为面向老人的直播活动的一种惯用模式。
“每次只有几分钱。两个多月以后,老人很兴奋地告诉我,听课抢红包‘抢’了6元多。”听到这样的“炫耀”,莫红玲内心五味杂陈。她知道,发红包也好,记笔记也罢,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吸引老人“听课”,在直播间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一场一场的直播“讲课”,会潜移默化影响老人的判断。
诱导
角色分工“饥饿营销”
通过各种渠道“拉人”直播“听课”之外,直播间中的角色分工和“饥饿营销”,是让不少老人下决心“买买买”的关键。
记者发现,或许是由于各平台管理尺度、平台选择等的因素,这类面向老人的直播团购活动,直播通常选在相对不知名的平台,或社群内直播视频语音聊天的形式。单次直播活动的时间,通常维持在1个小时以内。直播间角色分工和饥饿营销,是两个重要因素。
陶莉家中的老人回忆,推销蜂胶片剂保健类产品时,直播间里有“孩子”现身说法称吃了该产品后,提高了记忆力,最终考上了知名重点大学。而为了推荐一款能够“促进睡眠”的特殊材料被子,直播间中也有“专家”和“医生”现身说法。
以“有条件”的优惠价和名额有限来进行“饥饿营销”,是另一种手段。莫红玲家的老人,在连续听课“考核”达标一个月后,以实付10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了一款“原价”约1000元的糖尿病特效贴。陶莉家老人之所以购买了不少香油,除了看重宣传的“有机”特性之外,还因为产品在该社区的名额有限。“一开始就介绍这个香油有多好,而后就拿社区分配的名额有限、与厂家申请等为由,诱导老人交定金下单。”
混乱
产品质量功效“有病”
面向老人的直播间兜售的各类“神奇”产品是否可靠?记者调查发现,其中有的产品就是普通类糖果,有的生产厂家因产品质量问题,去年刚被罚款。
多位家属向记者展示了老人购买的一些保健类产品。以一款磷虾油为例,正面包装有品牌和磷虾油凝胶糖果的字样。“在直播间里,对老人说可以净化血液,也是按照药品那样去给老人做科普的。”莫红玲说,但是她查阅以后发现,这个磷虾油凝胶糖果就是保健品。记者看到,这款产品瓶身上包含了产品名称、类别、配料表、生产日期等多个信息,并无任何功能类字样,也无“保健品不得代替药品”等提示字样。
老人购买的“神奇”香皂、香油等产品,问题同样不少。记者在几大电商平台查询家属提供的老人购买的产品,发现售卖信息十分有限。某品牌香油,瓶身并无“有机”等标签字样,通过商业平台查询,该香油的生产单位2023年11月曾被执法部门行政处罚,违法事实为“生产销售不合格。”而一款椰油香皂,正面印有“自然清肤 强力去污 除菌止痒”的字样,执行标准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无法检索到数据。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松林
流程编辑:u028
发布于:北京
小林制药“红曲风波”未完,爆发式增长的日本功能性保健品市场如何完善?
学者表示,这一事件表明,日本政府应该加快将GMP认证体系覆盖至保健品。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5月28日,针对日本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致消费者健康受损事件,日本厚生劳动大臣武见敬三表示,经与相关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已基本认定小林制药生产的问题红曲原料中的软毛青霉酸会导致与肾脏相关的健康受损。
此外,样品检测还确认了其他两种此前未知化合物的存在,推测这些物质都是在培养红曲过程中混入的青霉菌(Blue mold)产生的。
截至5月27日,服用小林制药公司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的消费者已有5人死亡,1600多人就医,累计280余人住院。
公开信息显示,3月底,小林制药“红曲风波”被曝光。随后,小林制药已对所有3款含红曲成分保健品(红曲胆固醇颗粒、纳豆激酶颗粒、降胆固醇健康辅助颗粒)进行自主回收,并呼吁消费者停止使用相关产品。
拥有药物科学背景的名古屋市立大学教授儿玉根泰(Kota Kodama)告诉第一财经,小林制药“红曲风波”很可能是公司在相关产品的生产中出现了质量监控方面的问题。
在生产中混入青霉菌
武见敬三表示,小林制药在大阪的工厂在生产制造红曲相关保健品中混入了青霉菌。这是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日本国家健康科学研究所针对小林制药去年6月至8月期间生产的红曲产品样本进行中期分析后得出的最新结果。
武见敬三还表示,在小林制药提交的和歌山与大阪工厂的样本中都检测到了青霉菌的成分。日本大阪市政府当天发布的信息显示,在小林制药公司大阪工厂的6处场所检测到了青霉菌。该公司大阪工厂由于员工老龄化、设备更新等因素已于去年12月底关闭。此后,小林制药将生产转移至和歌山县的工厂。
在对菌种经过培养后,厚生劳动省的样本分析发现,青霉菌产生了“软毛青霉酸”(puberulic acid),后者已在导致健康问题的产品中被检测到。厚生劳动省经过调查后表示,动物实验已证实这些保健品原料中含有的“软毛青霉酸”能够导致肾小管坏死。
日本肾脏学会的调查结果显示,许多患者出现了疑似“范可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症状,这是一种典型肾小管受损导致的疾病。这进一步验证了厚生劳动省的发现。
此外,除了软毛青霉酸外,在去年6~8月生产的一批原料中,厚生劳动省还检测出了两种可能表明青霉菌混入的物质。这可能是由于红曲霉菌和青霉菌在培养过程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日媒认为,随着新物质的发现,无疑为小林制药的“红曲风波”增添了新的复杂性,也要求厚生劳动省等相关部门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调查。
日本功能性标示食品市场如何完善
在此次风波中,同样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还有日本在2015年“松绑”的保健品标示制度。在日本,保健品品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991年推出的“特定保健食品”(FoSHU),需要政府机构进行审查、检验,还要进行人体实验,企业方可宣传这类食品的功效。第二类是2001年推出的“营养功能食品”(FNFC),仅限于添加了指定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
此次小林制药生产的保健品属于第三类,即2015年推出的功能性标示食品(FFC)。相较于前两者,在这一制度下,生产者可以根据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等必要事项,仅在销售前60天向日本的消费主管机构进行报告,以表示其功能性的制度即可。由于不需要政府进行审查,企业在节约了研发成本和产品上市时间的同时,需要自行对产品质量负责。
根据日本调查机构“富士经济”的报告,从2015年4月到2023年10月,日本登记的功能性标示产品数量达到了6789种,是特定保健用食品数量的6倍。此次小林制药事件也是该制度实施以来,厂商首次公布健康受损信息并召回产品。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曾表示:“这次事件让人们对功能性标示食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儿玉根泰教授曾参与日本功能性标示产品机制的相关研究,曾与其他学者联合发表多篇相关论文。他告诉第一财经,小林制药的“红曲风波”仅是FFC制度出台以来的特例,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这一制度本身,而是日本保健品生产体系中GMP认证的缺位。他介绍道,尽管各国认证体系的具体内容不一,美国、中国、韩国等都对于保健品设置了GMP认证。在日本,根据《食品卫生法》有HACCP标签,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它是一种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旨在预防、消除或者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只要一个产品贴上了HACCP标签,就意味着它经过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检测和控制。“但是对于功能性标示的保健品,日本还没有特别的GMP认证。这一事件表明,日本政府应该加快将GMP认证体系覆盖至保健品。”儿玉根泰说道。
一直关注此事进展的日本中小企业诊断士(即日本企业外部专业技术人士)王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功能性标示食品制度引入后,不仅鼓励了很多日本企业把更多的知识产权转化成商品,也带动了日本国内市场的消费,“此次事件后,估计今后消费者都会倾向于选择监管更严格的‘特定保健食品’。后续这个制度肯定会进行进一步完善或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