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xjy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xjy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资讯 >  “国家”一词到底有何含义?从清末梁启超书籍探讨国家概念的变化

“国家”一词到底有何含义?从清末梁启超书籍探讨国家概念的变化

来源:微商网

2024-09-06 11:53:56|已浏览:52次

“国家”一词到底有何含义?从清末梁启超书籍探讨国家概念的变化 致敬“神舟”!让这些书籍开启孩子的航天梦 

“国家”一词到底有何含义?从清末梁启超书籍探讨国家概念的变化

“国家”这一词最早在周朝时出现于《尚书》、《周易》当中,《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俭人,其惟吉士,用以相我国家”,不过此处的“国家”所代表的含义跟如今“国家”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国传统思想里,国家代表着朝廷、中央政府以及国土甚至是国民的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国家代表的含义也就不相同,往往具有多重含义,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流入,国人对“国家”这一词的认知也有了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梁启超的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中国近代国家思想最早的探索者,梁启超思想中的“国家”在历经三个阶段后,也有了不同的含义,这三个阶段则分别是戊戌时期、赴日时期以及1903年前后,本文从梁启超具体环境当中,来揭晓梁启超“国家”概念的演变,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复杂的关系有所认知。

梁启超最早对于国家的认知还是来自于中国的传统典籍,在梁启超的著作当中,第一次提起“国家”这一概念是在1896年,他在《变法通议 论不变法之害》中,第一次提起了“国家”这一词,他引用了孟子的“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又曰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又曰能治其国家,谁敢悔之”。在此文中,梁启超大量引用了“国家”一词,“夫国家之设学,欲养人才以共天下,而其上才者仅如此,次下者乃如彼,此必非朝廷作人之初意也”,这句话梁启超是用来批评同文馆以及广方言馆不能培养西方人才。在梁启超其它文章当中,“国家”一词也屡见不鲜,如在《萃报叙》中,梁启超如是说“启超居常想念,宜有如而立非吴亚夫奇而立非吴司报者出,尽集群报,借其精华,汰其糟粕,以饷天下。天下识时务知四国之士,其必有增益,而国家亦有所赖”。

那么在梁启超这些早期文章中,他所说的“国家”是什么含义呢?主要有以下几点:1.清朝廷,梁启超曾在文中提到“国家亦尝岁拔帑百数十万以修道,然中饱吏胥,因循粉饰,日掷黄金于虚化”,这里的国家就是指清政府。2.泛指各个时期的朝廷,“古者学校,皆国家所立,教师皆朝廷所庸”,又如“汉后得天下者,皆为马上,至其人才盛衰,则恒视国家所立之标准,或善或不善以为差”。3.国土和国民的统称,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说“查经制常科已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会同礼部议准颁行,伏乞皇上忧恤国家,哀怜多土”。4.相对于地方政府的中央政府,如梁启超在文中所述“东西各国之有报也,国家以之代宪令,官府以之代条诰”。

梁启超在文章中大量地使用“国家”这一词汇,他所想要表达的含义却不只是一个,既可以指代朝廷,也可以包括人民和国土等在内的统一体,或者是指中央政府,由此看来,梁启超早期“国家”的概念,依旧没有脱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含义。也是在此时,梁启超在西方政权的启发下已经提出了“民权”等主张,不过这里的“民权”跟西方的“民主”差距较大,梁启超的民权是“各尽其聪明才力之所及,行其分内所得行之事”所谓分内所得行之事,梁启超认为国人都有救国的责任,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救国之力。因此可以看出,梁启超的民权,实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另一种说法,或者说民权被赋予了这种含义。

梁启超在传统思想下认识“国家”的含义,但他对国家的认知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中西方对于“国家”这一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传统思想里“国家”一词所代表的皆是中国为中心的天下,或者是中国的政府、国土及国民,但伴随着西方的入侵,“国家”一词的实体也开始有了西方国家,这是梁启超在著作中对“国家”一词概念最明显的变化。他说:“然今日泰西各国,磨牙吮血,伺于吾旁者,势不能不变法,孟子曰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里的国家已经开始代表中国和他国,因为中西方对峙过程中,梁启超思想失败之原因,将中国和西方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来分析原因,重新赋予了国家的内涵。

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战败,是因为西方胜在能“群”,而中国则败于“独”,“以群术治群,群乃成,以独术治群,群乃败”,“以独术与群术相遇,其亡可翘族而待也。彼泰西群术之善直百年以来嫣耳,耳其勃兴业若此”。这里的群术就是梁启超后来所说的“合群之术”,这里的合群就是国民的结合体,君、臣、官、土、农、工、商、兵等万物合一为合群,梁启超也称其为国,他以合群为中心思想,重新定义了国家的概念,也在合群思想的影响下,创办保国会、时务报以及知新报等活动,主要就是为了推动国家的变革,至此梁启超认为的国家,已经从中国传统思想里的自在统一体逐渐演变为相对于西方各国的自觉统一体。

梁启超在日本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为了避难逃往日本,学习日本文化,读日本书籍,也因此广泛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学说,梁启超思想历经日本之后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从“国家”一词来看,其思想已经明显不同以往。1898年11月,梁启超在《清议报》中呼吁中国人继承谭嗣同的遗志。他说“我支那数千年来,义狭之风久绝,国家只有易性之事,而无革政之事,士民之中,未闻有因国政而以身牺牲者,自谭君后,其必有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以扶国家之危难,安知二十世纪之支那,必不如十九世纪之英俄德法日本奥意乎哉”。

清议报梁启超在此文中的“国家”很显然已经不单单指自内而发的“中国”,而是与西方列强对峙的中国,此时梁启超身处日本,在中国之外反而更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只是一个相对于他国的统一体,在梁启超著作中,此时的他已经能够把国民、国土以及政府分开来,而不再是将国家与朝廷政府混在一起。梁启超认为朝廷是国家的代表,土地、人民以及政府则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在《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第一次详细地给“国家”下了定义:“夫国也者,何物业?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该定义已经和传统文化里的“国家”大有不同,详细来说,梁启超的国家有以下几种含义:

晚年梁启超国家属于国民拥有,“民之者,国土之主也”,这一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难理解,可在古代,中国只有朝廷没有国家,朝廷和国家的不同就是,朝廷以天下为私有财产,而国家则是公民共有的财产,这一思想的进步,可以说是一次质的突破。其次,梁启超认为国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国民有立法、立政以及司法权,主权归所有国民拥有。梁启超回到中国后,才意识到了民众的力量,他对“国家”概念重新定义之后,得到了民众大力支持,此时他才知道,想要改革,不一定要从上而下改革,发动民众,自下而上影响整个国家,才是最有效的办法,由此,梁启超放弃了以清政府为主导的政治改革思想,开始了从国民着手,自下而上的救亡运动。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梁启超积极从事“新民”活动,创办无数期刊,目的就是为了启发明智,鲁迅等人也是在梁启超的影响下,才明白救国的根本在于救民众之思想,梁启超的一腔热血激发了无数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纷纷投入到救国运动之中,不过也因此,梁启超和康有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康有为始终想要保障皇权,可梁启超的思想早已经比康有为进步,多次批评保教的主张,并支持革命,和孙中山一起密谋革命大业。1903年是梁启超对“国家”的概念重新阐释:第一,“人者固非可孤立生存于世界也,必有群然后人格能立”,突出了个人对国家的依赖性。第二,他认为国家的目的要高于国民的目的,国家权力高于个人及社会权力。第三,强调法制,将法制作为维持国家秩序的保障。

梁启超儿女而这一次思想的转变,也让梁启超对改革有了新的看法,他放弃了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转而支持君主立宪的思想,并为之行动,在《新民丛报》中大力宣传立宪的思想,创办《政论》开展立宪运动。此时,梁启超不再支持革命,并批评革命的行为,从梁启超对“国家”概念的认识,也可以看出此时的他不再支持民主,而是支持国权,他的变化之所以突然大改变,跟1903年的政治环境有关,他认为民主不能救国,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治国。

新民丛报简而言之,梁启超起初对“国家”的认识来自传统典籍,未出国前,他对国家的认知也没有超过传统典籍的范畴,在西方对中国入侵加剧之后,中国成为了与西方国家相对立的实体意义开始凸显,梁启超在西方学说的影响下,对国家的认知从“合群”思想转变为“以国民为主体”,最后又转向“国家团体观”的过程,从梁启超对“国家”概念的演变,也可以看出他对民权、民主以及国权的认知过程,也是梁启超运用西方知识来对中国政治的回应,正是有像梁启超这样无数的探索者,我们最终才找到了合适自己的道路。

发布于:天津


致敬“神舟”!让这些书籍开启孩子的航天梦

《你好,这是地球吗?》

《你好,这是地球吗?》是一本从太空拍摄地球的科普摄影集。书名源自作者英国功勋宇航员蒂姆·皮克在太空中误拨的一通电话,电话从国际空间站打出,却打给了英国一位女士。意识到自己拨错了,他脱口而出:“你好,这是地球吗?”

超乎想象的地理认知,充满震撼的视觉冲击。这是宇航员蒂姆·皮克两年多前在国际空间站绕地球2720圈遨游1.14亿公里历时186天拍下的地球摄影集。全书分为5个部分,结合时间线,分享日夜美景、江河海洋、高山沙漠、城市风光等太空原摄大图。每一次拍片都要克服宇宙射线、失重等太空干扰,220多张精美图片展现太空旅人眼中的“家园”。这一次,“我”的家园不再只是一所房子。

这是一本重新了解我们母星的科普典藏图册。从太空看地球,真的是不同的视角,眼界大不相同。看过才知道,什么是上帝视角。

《阿波罗》

“阿波罗”计划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科学探索,实现了“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成为航天史的转折点。《阿波罗》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近资料,汇成一份对“阿波罗”计划的全息记录。

作者扎克·斯科特早期为英国皇家空军航空技术专家,现为欧洲炙手可热的航天学者、科普作家和平面设计师,被称为“有艺术范儿的天文学家”。《阿波罗》将带领读者宛如亲历一般,见证这场航天盛事——18个登月计划、12位登月者、近100个NASA鲜为人知的机密趣闻,以及一段又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极简航天史。该书文字初浅,搭配近200幅插图,作为图文并茂的浅科普读物,能让大众全方位大致了解“阿波罗”。

《我问宇航员》

《我问宇航员》是一本以问答形式向读者介绍宇航员太空飞行生活的科普书。本书是蒂姆·皮克作为一位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指南,基于他历史性的太空任务,以及他返回地球后被问到的成千上万个问题。他向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揭示了国际空间站里的非凡秘密、前沿科学和诞生于真实生活中的奇迹。

英国功勋宇航员蒂姆·皮克“在线”回答推特超级话题,真实问题专业回答,带你身临其境般体验宇航员的天地遨游。囊括宇航员太空生活的160个问题,涵盖火箭发射、日常训练、国际空间站上的工作和生活、太空行走、地球和太空、重返地球和展望未来六大主题。

40余幅实拍彩色插图,还原太空飞行细节,回顾宇航员在太空的精彩瞬间。80余幅手绘解析图,实景模拟体验宇航员从地面到国际空间站再返回全过程。用权威且幽默的方式解读科学知识,通俗易懂,适合所有年龄段的读者阅读。

《太空漫游四部曲》

“太空漫游”四部曲由《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四部作品组成,是世界科幻三巨头之一——阿瑟·克拉克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中的第一部《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世界科幻文学不可超越的巅峰之作,不但是全球科幻迷心中的圣经,更成为流行文化的经典。

这是关于人类探索太空和自身的恢宏构想,讲透“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的终极奥秘!一块跨越300万年历史的神秘石板,从300万年前促使猿人向人类进化,到现在指引人类驶向太空的更深处。

一场跨越地球到土星10亿公里的太空之旅,人类跟随更高级文明的指引,试图找到太空和自身的答案。人类文明究竟是自然演化,还是更高级文明的一场实验?宇宙文明演化的终点又在哪里?用克拉克的终生好友,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话说,是“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正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

发布于:山东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