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2 11:49:12|已浏览:40次
产品经理说ETF丨ETF分红到底怎么分?解答所有你关心的问题! 【牛财经】理想汽车2021财报会:不会讲课的老板不是好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说ETF丨ETF分红到底怎么分?解答所有你关心的问题!
ETF浪潮下,随着越来越多投资者参与ETF投资,也难免产生更多对于ETF的疑惑。面对ETF基民们的问题,本栏目将邀请产品经理们展开说说,以专业视角陪伴ETF投资旅程。
今年以来,ETF分红消息频出,已有共16只基金及其联接基金共分红25次,会分红的ETF产品逐渐步入投资者视野,受到投资者青睐。但是ETF分红怎么分,和普通基金的分红有什么区别?定期分红的ETF基金有什么优势?
今天这期就和大家好好分享下关于ETF分红的问题。
一、什么是基金分红?
基金分红是指基金公司将基金净收益中的一部分派发给基金投资人,分红的资金来源于基金投资所获得的净收益。简单来说就是基金拿出一部分净收益以现金或基金份额的形式分给投资者。基金净收益包括基金投资所得红利、股息、债券利息等。
二、基金分红的方式
基金的分红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即现金分红与红利再投资。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基金分红应当采用现金方式,开放式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可以事先选择将所获分配的现金收益,按照基金合同有关基金份额申购的约定转为基金份额;基金份额持有人事先未做出选择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支付现金。
两种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分红收益的处理方式不同,现金分红是指基金公司将基金收益以现金方式发放给投资者,投资者可以灵活运用这部分现金;红利再投资是指基金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将这部分收益自动购买更多的基金份额,使投资者份额增加。
三、ETF分红怎么分?
1、确定分红方案
分红方案一般包括分红金额、分红时间、分红方式等;
2、公告分红方案
基金公司在确定分红方案后,在规定媒介向投资者披露分红方案;
3、权益登记日
基金公司会在权益登记日确定有多少投资者可以参与分红,只有在权益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持有人,才能成为分红对象;
4、除息日
除息日当天的基金单位净值将会扣除每份基金的分红金额,导致基金单位净值下降,同时会在基金简称前标识XD,(XD即Exclud Dividen除息的简称);
5、红利发放日
基金向享有分红权益的投资者发放红利的日期称为红利发放日。发放的资金会直接打入投资者的账户,通常情况下2-4天内可以到账。
四、ETF分红的特点
1、目前ETF基金分红条款的表述主要为 “当基金的净值增长率超过标的指数同期增长率达到一定比例时,会进行分红。”ETF基金分红条款的特点不受浮亏、净值等因素的影响。
举个例子:何为净值增长率及标的指数同期增长率?
以招商中证红利ETF(515080)为例:
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收益评价日基金份额净值/基金上市前一日基金份额净值-100%;
标的指数同期增长率=收益评价日标的指数收盘值/基金上市前一日标的指数收盘值-100%。
2、ETF基金的分红方式通常为现金分红,即将一部分超额收益以现金方式派发给基金投资者;因为通常情况下ETF基金需要设置最小申购赎回单位(几十万-几百万不等),而ETF基金分红的数额一般情况下无法达到最小申购赎回单位,所以无法选择红利再投资的方式。
3、ETF基金分红属于基金收益的一部分,目前境内ETF基金免交红利税。
什么是红利税?
基金从股票及企业债券收入中获得的股息、红利收入,由上市公司和发行债券的企业在向基金派发股息、红利时已经代缴20%的税费,基金向投资者分配股息、红利时不用再代缴所得税费。
五、ETF分红有哪些好处?
1、节省交易成本
投资者通过现金分红方式获得的资金不需要支付赎回费用,同时对于选择红利再投资的投资者来说,也可以节省一笔申购费用;
2、锁定收益
对于选择现金分红的投资者,可以帮助投资者锁定一部分收益,当股市出现下跌时,还可以规避资金缩水的风险;
3、提升投资体验
基金能够分红,体现基金运行较为稳健,从侧面反映了基金的盈利能力,有助于增加投资者对持有基金的信心。
六、ETF分红的误区
1、分红是基金的额外收益吗?
基金分红并不是额外产生的收益,而是基金投资收益的一部分,这部分收益即为投资人基金资产的一部分,只是通过降低基金净值的方式将一部分基金资产通过现金或红利的方式返还给投资者,投资者的总收益并没有发生变化。
2、是不是应该在基金分红前立即买入?
在权益登记日之后申购或买入的基金份额并不享有本次分红的权益,只有在权益登记日登记在册的持有人,才能成为分红对象。
综上,投资者在选择ETF基金时,要了解ETF基金分红相关的公告及方案等,以便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
推荐关注:招商中证红利ETF(515080)
近期,招商中证红利ETF发布了关于调整基金收益分配原则并修改基金合同的公告,在原有收益分配原则的基础上增加“基金管理人每季度可对基金相对标的指数的超额收益率进行评估”。
同时,招商中证红利ETF迎来了成立以来的第8次分红,每份派现金0.015元,和以往的每年中及年末分红不同,本次则是选择了在一季度末进行分红。
问题征集令
本期暂无读者留言入选,《产品经理说ETF》栏目问题征集令仍在进行中,欢迎大家踊跃留言~
关于ETF,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投资中还有哪些困惑?ETF产品经理们在线答疑,持续为你的ETF投资提供专业靠谱的陪伴。
发布于:广东
【牛财经】理想汽车2021财报会:不会讲课的老板不是好产品经理
理想汽车非常不友好地将2021年度财报会议放在了周五晚8:30——几乎是打工人一周中最接近崩溃或放纵的时刻。
以往财报会上通常潜水、划水的boss李想此次倒是难得carry、打满全场,全新车型推出在即,理想汽车再次强调并展现其护城河意义的产品定义能力。李想则顺势开了一门别开生面的“60分钟,从入门到精通”的产品经理培训课。
从0到1的验证
李想对2021年的总结陈词是完成了从0到1的验证,即“证明了我们可以在家庭这个细分市场里,成为行业的天花板”。
2021年理想ONE的交付量达到90491辆,同比增长177.4%。用一款车型一款配置完成复仇,成为新晋中大型SUV市场销冠。
不久前发布的最新年报数据则是完成验证后在业绩层面的表现:理想汽车2021年实现营收270.10亿元,同比上涨185.6%;毛利率则由2020年的16.4%上升至21.3%。
经营现金流方面,由2020年的31.4亿元增长至83.4亿元;截至2021年12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定期存款及短期投资总额则历史性地达到了501.6亿元。
成本控制“抠”如理想,该交的学费也总是得交。用于补齐短板的研发费用投入以及销售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上升导致理想汽车2021年净亏损扩大112%至3.21亿元。
根据此前的招股书信息,截止到2021年3月31日,理想汽车的研发人员为1633名,占员工总人数的33.3%;到2021年底,这一数字扩大至5000人以上,而公司总体员工规模为11901人。
研发费用方面,理想汽车2021年全年累计研发费用为32.9亿元,同比增长198.8%。2021年各季度的研发费用率分别达到14.4%、13%、11.4%和11.6%。
而保证研发费用能持续有所投入的(整体)毛利率也在四季度达到22.4%,剔除新能源汽车积分销售影响,这一数据已达到理想汽车的历史最高水平。
此前李想就明确提出毛利之于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健康的毛利才能保证长期10个点以上的研发投入。
“目前我们的研发投入和别人已经没什么区别了,但我们仍然能保持公司一个非常良好的经营状况,这是我们的优势”。
研发补足后的两项重点功能:NOA和AEB,仅仅是部分趟过特斯拉、小鹏等走过的路,下一阶段能否与其他玩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则要看李想口中“非常强”的智能驾驶团队、语音AI团队、域控制器团队、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团队如何发挥。
不过,一个颇为讽刺的点在于,李想大肆强调要不断补足技术能力的前几个小时,传言许久的CTO离职消息尘埃落定,一纸通告宣布王凯将因个人原因辞去理想汽车CTO一职,总工程师马东辉接棒负责公司智能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
不止于乔布斯
所有标榜自己是产品经理出身的似乎创业者或多或少都有点活在乔布斯的阴影之下。
验证自己可以成为细分市场的天花板后,李想重拾年少时期练就的笔力,洋洋洒洒在社交平台上写下创业0-1、1-10的经验教训、方法论。在最新财报会议上,李想又乐此不疲地讲起产品逻辑。
与众多前辈一样,李想首先从需求讲起。包括用户表达出来的明显需求;用户产生的隐性需求;用户不能表达但在场景里需要的、使用之后会觉得“这是我想要的”需求。
其次是用户愿意为购买产品而付出的价格。
企业要做的事就是让自己的产品更大程度上地与上述两个“圈”重合,“两个层面重合的阴影面积越大,销量也就越高”。
而产品本身又被拆分为产品力、安全性、产品质量、定价和供应能力这5个维度的综合。
末了李想还颇为感性地总结道:“确实也是一个向内向外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碰运气的。”
在回答全新的X01如何与理想ONE做区分时,李想也只是用同样的方法论打太极称会是“明显超越用户需求的产品”。
几乎所有车企都标榜以用户为中心的当下,李想用一套可描述的语言、可操作的方法论完成需求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很务实也很有效,无怪乎此前有业内人士感叹:“李想和魏建军越来越像了。”
1-10的现实问题
分析师问了许多关于理想汽车会不会扩展产品形态、效仿友商造手机,会不会扩大用户群,会不会出海等业务发散的问题,李想的回答统统都是专注、聚焦、完成1-10。
有了第一阶段总结的方法论,第二阶段需要实际成果来验证。
在产品层面,大概率会在4月份推出的第二款车型X01已知的信息包括:全尺寸SUV,全新增程平台产品,全新智能座舱和智能辅助驾驶,传感器能力、计算能力、安全冗余等都会有完全不同维度的提升,三季度交付……不负责的小道消息还包括折叠天幕屏、后轮转向、目标锚定月销1.5万辆……
2023年推出的两款纯电车型也在平台之外有了更多信息。
目前理想汽车在做的包括4C电池、850V系统、400KW充电桩、自营充电站等。
李想透露,理想汽车的4C电池正在与供应商进行深度联合研发,投入了大量研发人员,主要是当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大规模量产过4C电池,所以需要对包括电芯、电池进行深入研发。
850V系统,同样以自研为主,类似三合一电机实现帮助电芯升压降压、帮助电池进行定型加热,这样的一些能力,“要做非常深入的研发才能实现”。具体量化来看,从电池组到高压平台到充电桩,最终目标是要实现4C、850V平台10分钟充400公里的体验闭环。
产能准备方面,算上去年底与重庆政府签订的两江工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理想汽车的生产基地包括常州、北京和重庆三处。
但重庆工厂的产能短期内尚不能提供支撑。沈亚楠透露,到2023年,常州、北京两大基地的产能将超过50万辆,双班制下则能释放75万辆的产能。
当前产能仍旧受到供应链的限制,1、2月都受到博世的影响,但未来几个月状况会有所好转。
渠道建设方面,截止到2021年底,理想汽车的零售中心达到206家,覆盖102座城市;同时在204座城市运营了278家售后维修中心及理想汽车授权钣喷中心。
在长远的未来,李想十分坚定地表示会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内,把产品做到苹果的水准。
2016年做产品定义和规划时,理想汽车认为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的家庭用户市场为200万台;到2021年,这一数字是600万台;到2025年,则会攀升至1000万台。在1-10的关键阶段,李想的终极目标是拿下20%以上的市场份额。
短期的业绩指引来看,理想汽车预计今年一季度的交付量为3-3.2万辆,营收则为88.4-94.3亿元。
对于颇为乐观的预期,沈亚楠解释道:“我们是在正确时间,正确的地点、正确的策略、及正确的模式中推出正确的车型。”
以下为理想汽车2021财报会议部分问答(有所整理删改)。
1.一个成功的产品周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产能和店面为上新做好准备了吗?
李想:本身我自己就是一个产品经理,产品有一套非常成型的逻辑,放在任何的企业、价位都是实用的。第一重要的是理解用户的需求,这里面包含我们所打的用户群,面上的需求、背后的需求以及他(用户)自己不知道的需求,我们怎么能看得更全面,从而推出合适的产品。
第二个是他们(用户)所愿意购买的价格。这是用户层面:一是我有什么样的需求,我愿意花多少钱,这是我们可以把它画出来的一个圈。
企业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产品画出来的圈跟他们的需求做最大程度的重合。
这里面包含五项综合能力:第一是产品力,包括尺寸、空间、性能这样的;第二个重要指标是产品的安全性;第三个重要指标是产品质量;第四个是产品的定价;第五个,在过去几年看得很明显,尤其在产品爬坡的时候,是产品的供应能力。基本上是这五个指标的综合表现,配合我们对用户的定位需求,以及对价格的需求。两个层面重合的阴影面积越大,产品的销量也就越大。
阴影面积越小,这个企业想得再美好,销量也会很差。确实也是一个向内向外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碰运气的。
2.其他友商都在试图营造多端互联的生态圈,有些造手机、有的聚焦城市公共交通,理想下一步如何扩展生态圈,会以怎样的方式扩展空间智能,或者说场景应用?今年成本都是在上涨,成本上涨的大致测算?如何控制、转嫁这部分成本?
李想:理想汽车的战略特点是专注,我们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才刚刚完成从0到1,其实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无论是产品、应用、技术、系统层,我们还有太多工作没有做,都值得我们接下来5年、10年坚持去做。我们仍然会坚定地坚持在智能电动车这个领域,把产品、应用、技术、系统打得全都非常透彻,10年以后再看自己的能力,能够做到苹果这样的一个水准。理想汽车想在智能电动车领域里深耕,一步一步往下走的战略定力和核心。
另一方面,车作为一个空间,我们确实还有很多别的事情可以做;我们可以把在很多别的空间上体验并不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到车里面更可控,产品程度更高。为我们的家庭用户在这个空间里获得更好的体验,包括内容生态、硬件生态,我觉得可做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才刚刚开始。
沈亚楠:成本确实有些挑战,财务规划已有所考虑,电池、其他零部件成本都有上涨的可能;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实现规模经济,这或许是应对成本上涨的重要举措;今年仍然会预期较高的毛利率。
3.苏州博世因疫情影响,对供应链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NOA、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下一步在哪里?
沈亚楠:1、2月都受到博世的影响,未来几个月状况会有所好转,生产计划更有韧性;
李想:自从2021款理想ONE搭载了NOA,去年年底向用户提供了完整的产品交付,NOA要想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包含对高精地图的适配,这方面的工作量很多,我们在持续提升这方面的体验。但是无论NOA、AEB,都是为了提升整车使用里程的安全性,这也是我们做自研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希望2021款理想ONE全生命周期产生的事故比传统汽车减少80%,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目标,为此我们把这个功能变成每辆车的标配,我们在努力通过迭代向这个目标靠拢。
使用地平线J3搭建的平台,接下来要交付的X01,无论从传感器能力、计算能力、安全冗余,都会有完全不同维度的提升。我们会把安全的表现,达到更高级别的量级,让用户无论是自驾的场景下、NOA的场景下等,不断提升驾驶的安全性,让他放心驾驶、保护家人安全。
4.一年之后战略差异化的角力点在哪儿,拼创新还是效率?出海计划?
李想:2021年结束,理想汽车完成了自己从0到1的验证,证明了我们可以在家庭这个细分市场里,成为行业的天花板,也就是我们做到了中大型SUV里销量的第一名。
在第一个阶段,向外显性的体现,是我们面向家庭的产品的能力;另一个隐性的体现,是整个公司的效率,以及研发在背后做的支持,软件系统研发的支持。这是我们过去六年多经过行业验证的,无论是在同级别的销量,还是企业的销售及管理成本占比,都可以看出我们在这方面的优势。
接下来的几年,是理想汽车完成从1到10的阶段,我们也制定出来了大家也知道的2025年目标。
对我们来说,在这个阶段,第一重要的,仍然是发挥我们的优势,继续做好家庭用户这样一个群体;但是,要更细地耕耘到每个区间里,也就是20-50万价格区间的家庭用户,我们要覆盖更多的产品;
第二,我们仍然会坚持高效率的研发。目前我们的研发投入和别人已经没什么区别了,但我们仍然能保持公司一个非常良好的经营状况,这是我们的优势,没有必要把这样的优势缩减下来;
第三,除了坚持已有的优势,还要补齐过去的一些短板。从去年开始开启了智能驾驶的全自研、语音建立了自己非常强的AI团队,接下来的域控制器、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都构建了非常好的自研团队,我们技术上的能力会不断补足。随着整个市场的增长,接下来在供应、制造上也要做更多的投入。
所有的企业都会去做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个没有诀窍。所有智能相关的软件会呈现出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1.买的时候没什么感觉;2.表现糟糕会直接毁掉这个产品;3.表现得特别出众会让用户再也离不开。这是智能产品带来的最大的跟过去硬件的不同。
在这方面是三个能力综合的竞争。第一个还是产品的能力,你只有知道用户想要的是什么,才能做出超越用户需求的产品;第二个是软件和AI能力的构建,衡量一个团队能不能把事儿做好,主要是看人才储备,无论这个企业讲什么样的故事,你看它能不能把最好的软件人才、AI人才招到团队里来;第三个更长远而言,是接下来如果构建操作系统的能力。
这三部分会组成整个无论智能座舱还是智能驾驶的产品力、产品体验以及用户长远的粘性、综合购买力的体现。
沈亚楠:长期来看肯定会出海的,但目前依旧会聚焦中国市场。现在制定了清晰的全球化战略,会看产品有哪些潜在市场,如何确定好的商业模式,通过好的商业模式获取好的市场份额。
5.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越来越高,越来愈多消费者认识到电动车,这对未来产品形态的影响?X01与原有产品定位的区隔?明年将推电动车,如何在产品端、供应链端为全新的产品做准备?
李想:用户对产品越来越了解,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做产品的方法论还是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要涉及三个层面:用户表达出来的明显需求;用户产生的隐性需求,还没有表达但是在使用的各个场景里用户所需要的;创造出来的用户不知道但使用之后会觉得“这是我想要的”需求。综合这三个方面,对用户进行感性的、理性的各个层面的观察、分析、验证以后,才能推出明显超越用户需求的东西。
X01可以提供不满足于理想ONE、很多理想ONE用户想升级这样的一些需求;另外一方面我们会打造出来一些全新的需求,是当前市面上没有的,所有的电动车所不提供的,用户嘴上虽然说不出来、但是用完之后会觉得“哇,这就是我想要的”,这是我们打造产品核心的理念。
这个不会有什么变化,我们承认用户的需求在变化,紧随用户的需求,但是也会做出明显超越用户需求的产品。这是新一代增程平台下的第一款产品X01会具有的能力。
纯电方面,我们做的是高压纯电,核心有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个是4C电池,我们与供应商进行了深度联合研发,投入大量研发人员,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大规模量产过4C电池,所以需要对电芯、电池进行深入的研发;第二部分,是整个850V系统,也是以自研为主,包含三合一电机、实现过去电机所不能实现的功能,包括帮助电芯升压降压、帮助电池进行定型加热,这样的一些能力,这要做非常深入的研发才能实现;第三个层面,是400KW充电桩和自己运营的充电站。我们希望整个体验达到闭环,用户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电池组到高压平台到充电桩,整个闭环能够打通,从而把4C、850V平台10分钟充400公里的体验提供给消费者。这是我们目前在做的,也是明年消费者体验真正能实现的。
6.会定位别的客户群吗?以后纯电产品是不是也要专注于家庭用户?长期来看这个用户群体够不够大?
李想:我们会继续专注这个市场,我们仅仅是在这个市场的很小一部分价格区间进行验证;2016年进行产品定义和规划的时候,20万以上的家庭用户市场大概是200万台;过去一年,这个市场是接近600万辆;到2025年,我们认为会超过1000万辆,这是一个极为健康、能够做出好的体验并且保持健康毛利的市场,增长速度快、能投入的更多、而且能获得好的毛利,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我们会继续坚持这个市场。
今天我们在这个市场只挖了一小勺,在20万以上的家庭用户市场里,我们只占到二点几的份额,接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最终我们希望在市场吃到20个点以上的份额,这是我们核心的目标,我认为做到这个程度,这家企业才算是完成了1-10的关键阶段。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