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0 11:59:03|已浏览:36次
中国移动APP灵犀全面商用!引领通信行业AI应用新标杆 【理响中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艺形象塑造,
中国移动APP灵犀全面商用!引领通信行业AI应用新标杆
来源:中国商报网
今年以来,国内大模型从“拼参数”走向“拼应用”,各类AI智能体应用风生水起。作为AI国家队,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主旨论坛和产品创新发展合作论坛上,中国移动重磅发布的智能体“灵犀”备受关注。从通信主营业务和生活服务场景切入、率先将大模型应用于月活超3亿的数智生活服务门户中国移动APP,现已开放商用,成为中国移动首个面向客户规模化应用的大模型应用,也是三大运营商中首个在自有APP上落地的通信服务智能体。
“应用为王”:AI应用走深向实,推动灵犀加速融入中国移动APP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加速入局AI,从“百模大战”到垂直领域应用的浪潮涌起,将大模型落地到具体的应用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实在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应用为王”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也是AI下半场的角逐焦点。中国移动智能体灵犀在中国移动APP的落地应用,正是中国移动推动AI应用走深向实的具体实践。
今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产品创新发展合作论坛上,智能体灵犀备受关注,其在中国移动APP的深度应用也让笔者感到非常惊喜。打开中国移动APP,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占据APP首页C位的灵犀,用户只需更新到最新版本即可立即体验。区别于市面上常见的一问一答式通识类大模型APP,中国移动APP里的灵犀显得实用性拉满,首先,灵犀能帮用户通过语音搜索快速直达所需的业务服务功能页面,实现了“语音搜索,一句直达”,用户不再需要自己去查找业务。值得一提的是,灵犀已支持全国22类方言的语音输入,来自五湖四海的“乡音”都能轻松拿捏,通过精准捕捉各类方言的语音特征,识别并理解用户的意图进而提供相应的服务。
其次,当用户对于APP推荐的玲琅满目的各种产品业务有选择困难症的时候,灵犀也能提供“业务解读、对比分析”的服务,帮用户做出决策。例如对于“帮我推荐一个更适合的套餐”“新套餐与我现在用的有什么不同”这类复杂问题,灵犀能够结合上下文语境及业务对比分析,快速生成套餐变更前后的对比图表,并清晰列出差异要点,为用户提供全面且直观的决策参考。
最后,对于一些特别复杂、以往都需要人工服务介入的场景,如消费分析、权益领取、宽带报装、商旅出行等,灵犀更是能通过多轮互动、实时动态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笔者在此次大会灵犀展台现场看到,针对日常消费场景推出的灵犀“拍一拍”功能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围观。用户随手拍一张美食或饮品的图片发给灵犀,凭借多模态实时交互能力,灵犀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图片中的文字、标识、场景等关键信息,并为用户推送APP中对应商品的优惠券或优惠活动,用户领券之后即可到线下店铺消费,实现线上线下的交互融合。而对于权益是否到账、如何使用、在哪里找等具体问题,灵犀也都能够一一解答。
这一套大模型应用的组合拳体验下来,笔者深感中国移动对于大模型如何在一个具体行业精准匹配用户需求、深入落地应用场景、发挥潜力从而产生价值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应用样板。
不难看出,中国移动在AI应用“深度”和“实用”上的匠心和用心,灵犀没有盲目拼参数、卷规模,而是躬耕于中国移动APP这一线上大入口平台,着眼于用户关切的问题和使用场景,将AI以更便捷的方式、更简单的交互融入最基础最日常的通信生活服务,让人们能够以更小成本、更低门槛去了解和使用大模型,也让大模型赋能中国移动APP这个“超级平台”变得“超级好用”,这正是中国移动推动灵犀在APP加速落地的价值内核。
“服务至上”:AI布局蹄疾步稳,实现10亿用户人人一个AI助理
灵犀从启动研发、内测、公测到在中国移动APP的落地商用,历时1年多时间,其诞生与发展抓住了大模型技术风口,更得益于中国移动强大的AI算力储备以及在大模型技术上的持续投入和深耕。
算力方面,依托中国移动完备的算网基础设施体系,今年4月中国移动建成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并正式投入使用,并且在2023年底就已经完成了大模型的国产化算力适配,强大的AI算力储备为大模型应用研发提供充足的算力供给。模型方面,灵犀以中国移动自研的“九天”人工智能大模型为基座,同时引入科大讯飞的“星火”通用大模型,通过“通专结合”的多模型协同技术路线,为用户提供语音、文字、图像的多模态交互体验。
纵观近两年来中国移动APP的AI布局,每一步都着眼于用户对APP的实际使用场景和通信业务需求,旨在以AI思维重塑APP信息架构、丰富流量分发模式、简化APP交互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加丝滑的交互服务体验。
早在一年前的2023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整合升级后的中国移动APP首次公开亮相时,灵犀作为APP端内的AI大模型创新应用雏形初显,成为用户与业务服务的纽带。在今年5月的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中国移动人工智能生态大会上,灵犀作为中国移动系列“AI+产品”再次精彩亮相时,已经深度嵌入到APP的“通信+生活”场景,提供跟随式贴心服务,成为用户专属的“通信助理”和“生活顾问”。在公开邀测期间,灵犀的专业服务能力和应用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成功入选工信部2024年新型数字服务优秀案例,并荣获2024数博会“优秀科技成果”。今年8月,中国移动“灵犀智能助理大模型”正式完成备案,这标志着灵犀可正式对外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
如今,经过1年多的加速跑,灵犀已经成为中国移动APP打造数智生活服务平台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与此同时,灵犀将逐步成为APP的核心功能入口,实现10亿用户人人一个AI助理,为用户提供更专业、更便捷、更智能的服务。
AI将为全社会带来颠覆性变革已是共识,未来,中国移动在线营销服务中心将持续深耕AI+中国移动APP的创新应用与体验升级,进一步推动灵犀在更广泛、更多元、更精细的场景落地应用,谱写AI时代智能服务的新篇章!
【理响中国】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艺形象塑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10月7—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这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在新时代的总体文化思想纲领,具有鲜明的整体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与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达体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理解、研究、阐释,自觉贯彻落实到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及文艺评论事业之中。
文艺工作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从美学的和文艺的角度集中体现了其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重要命题,就是包含在“中国精神”之中的。这一“中国精神”,正是属于文化思想的。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的第四个问题就是“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批评和创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意识形态的审美部分,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和钱中文先生以“审美意识形态”来定义文艺的性质。文艺既有自己的特殊性,又有文化的普遍性。
在文艺的场域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典文艺形象”是具有鲜明的新时代色彩的基本命题。“经典文艺形象”超越于以往文学叙事中的“典型形象”“典型人物”,在更高的层面上将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经典之作加以整合。经典文艺形象是综合性的艺术创造的产物,融会贯通不同艺术媒介的特性,以鲜明直观的审美效果唤起普遍的审美共通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
“经典文艺形象”在外延上大于典型形象。“经典文艺形象”不是仅指文学创作,而是面对所有的艺术门类,希望新时代的艺术创作能产生属于自己的经典形象。这种形象未必一定是叙事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而是由不同的艺术媒介产生的不同类型的形象,可以是一支舞蹈,也可以是一幅绘画,可以是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某个人物形象乃至一个著名的桥段,也可以是一尊雕塑,或一支歌曲、乐曲。
经典文艺形象的形象属性大致体现在这样几方面:一是经典文艺形象包含着各个门类艺术特性,以鲜活的、直击人心的形象,唤起普遍的审美共通感。二是经典文艺形象在审美接受过程中获得了审美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并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经典文艺形象可以是完整的文艺作品,也可以是或更多是作品中的某个局部、某个片断、某支曲子、某个画面。四是经典文艺形象呈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所创造出的艺术精品,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洋溢着中华美学精神,从作品的艺术表现方面来看,鲜明的中华文化辨识度,是经典文艺形象的重要特征。
“经典文艺形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艺领域中的核心范畴之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新高度,而且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的表征。相对于“典型形象”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概念来说,“经典文艺形象”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创新性、人民性。通过“经典文艺形象”这个新时代文艺批评的核心范畴形成过程,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的、发展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殷殷嘱托“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批评了当时的文艺界“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期待文艺工作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对于艺术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提出了“经典文艺形象”的重要概念。这是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的。“经典文艺形象”是属于时代的,是属于人民的,也是彰显着鲜明的创新精神的。相对于“典型形象”而言,“经典文艺形象”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关于文艺创作的最高审美价值标准。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我们每一个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在更高的高度上、在新的时代节点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繁荣新时代文艺批评和创作的思想保证。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该与我们的文艺评论工作密切结合,并以此为契机,开创文艺评论的崭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人文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王树淼 SN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