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xjy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xjy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资讯 >  互联网时代家庭关系的重构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乱象丛生

互联网时代家庭关系的重构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乱象丛生

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2024-10-15 12:06:44|已浏览:31次

互联网时代家庭关系的重构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乱象丛生 

互联网时代家庭关系的重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人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对家庭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个体家庭将何去何从等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切。

第一,总体关系的异域共情与在场疏离。互联网对家庭关系伦理的重构可从共享与分隔两方面考察。场景的共享打破了既有的社会角色模式,也形成了新的分割。一方面,互联网的“联”带来异域共情,增强家庭成员的亲合性,成为亲密关系的“黏合剂”。在人口大流动时代,家人分隔数地、点状家庭变为网状家庭,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即时和共域的选择。文字、语音与视频分享可满足人们寻求家人及时性支持的诉求,虚拟网络创造出“在场”效果,带来群体共享场景的融合。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脱”形成在场疏离,减少亲人面对面的交流,且可能因信息沟通障碍而引发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关系的质量、削弱家庭的凝聚力。大众传播媒介正引起一场静悄悄的“家庭革命”,成为家庭关系的“隐形杀手”。网络依赖占用家人的共享时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之类的调侃,镜射的正是家人虽然物理上共处一室但社会与心理空间却不共享的普遍现实。这种割裂弱化了家人之间的亲密感,以及在“家里”与在“其他地方”之间的区别。

第二,代际关系中的父辈削权与子代增权。互联网的组织与行为特征(尤其是后者)重塑着代际权力。子代生于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长辈被裹挟于互联网浪潮中,多是互联网的“移民”甚至“难民”,由此解构既有的代际关系、引领新型的代际关系,代际权力重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流变。

代际隔阂与冲突是与年龄俱来的固有特征。在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时代,网络使用成为一项基本生存技能,被裹挟于数字时代的老年人面临数字理念沟、介入沟与信息沟,成为新技术的被动接受者、陪伴者和落伍者。同时,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为子代挑战亲代权威提供了可能,直接对父辈的经验知识进行“袪魅”,弱化了传统的别上下、区尊卑的教化模式。顺向教化的“知识前喻”或“前喻文化”丧失优势,父辈若想跟紧时代步伐,就不得不以“乖小孩”形象接受子代的技术反哺,由此解构父权认同,构成削夺父辈权力的要因。相反,子代占据信息高地,成为数字权威的掌控者,引领网络社会的发展走向,并通过对新知识尤其是数字知识的创新、生产与熟用,以及其他多种手段进行自我赋能与“增权”。父辈必须依赖子代的数字反哺,方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生活,而“技术后喻”已然成为当下文化传递的新模式,颠覆了几千年的前喻文化。此情此景下,养的目的、孝的意义、尊的逻辑和敬的基础都在变化与动摇。再加上其他制度和结构要素的共同作用,代际权力关系一消一长。

第三,横向关系中的夫妻分权与平等。工业革命的铺陈,打破了传统的“男主外”社会分工模式,女性走出家庭、投身社会生产,经济上日渐独立,女性由此突破了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追求职场发展,实现社会价值。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强度,拓宽了劳动领域,众多行业和职业都呈现出“去生理性别化”特征,为女性全面参与社会劳动提供了便利和机会,也改变着公共领域的性别权力结构,重塑着私人领域的夫妻关系。

然而,当前女性面临的问题比此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复杂,技术进步不等于性别关系的更加平等。性别与技术的互构,使得母亲不仅延续着传统的育儿性别分工机制,还主要承担着育儿数字化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夫妻关系还面临其他方面的挑战。移动电子设备已成为个体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虚拟空间的互动也成为现实交往的替代。网络沉迷意味着夫妻的沟通时间缩短,既可能是一方冷落对方,也可能是彼此忽视,由此导致婚姻关系的压抑与焦虑,影响婚姻质量。当然,虚拟交往行为本质上是现实关系的投射,若现实世界中的夫妻关系亲密,则虚拟空间会给夫妻提供另一个平台来延续夫妻之情;若现实世界中的夫妻关系冷漠,则技术也难使夫妻关系在虚拟空间中得到改善。婚姻关系的稳定性依然主要取决于夫妻沟通的质量和婚姻质量本身。

虽然家庭的确在量变之中呈现出质变的趋势,如代际关系与夫妻关系由父系集权向分权平权的流动等,都具有不可逆性。但是,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是家人身之所系、心之所依、情之所归之处;有些事情须由家庭成员亲力亲为,有些功能须由家庭通力承担(如生育、养育)——这是由家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而这样的属性,决定了互联网时代的家庭将会在转变之中存续与发展,而非瓦解与消亡。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发布于:北京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乱象丛生

一段时间以来,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的广告频频出现在一些微信公众号、网页、短视频平台,“全职年薪30万”“兼职咨询费500元/小时”“市场需求多,岗位缺口大”……类似广告吸引了不少人参加培训考证。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的培训项目收费几千元,但课程内容多为七拼八凑,号称的高薪就业更是难以实现。

机构力推

号称拿证就可高薪就业

“年入30万元,人才缺口超过250万人,家庭教育指导师是现在最有前景的职业”“无门槛、无要求,参加培训即可拿证,拿证就能上岗”……

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和考证项目大量出现。企查查数据显示,2021年,新注册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4.39%,截至2022年5月,今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已超过了2021年增长数的一半。

记者咨询多个机构,销售人员均称,家庭教育指导师市场需求旺盛,从业者缺口大,目前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考试无专业限制、无学历要求,短训即可上岗,就业后收入丰厚。这些培训项目收费几千元,有的一对一培训价格上万元。

记者向一家在招生的机构咨询,一位张老师称,拿到证书后,机构会向多个就业平台推送学员信息,帮助就业。“现在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很多,不愁没有人咨询。”他还发送了一张职业需求表,写着月薪一万元起。

多个机构销售人员称,无门槛报名马上停止,相关专业以外的人错过机会将无法报名。一名销售人员表示:“6月份的考试有200多人报名。”

课程七拼八凑

一周短训就可拿证

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赵忠心看来,目前市场上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可以用“杂乱无章”来形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从业者需要系统培养,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

记者调查发现,各机构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有的机构选择一些高校教师的讲课录像拼凑出一套课程,毫无系统性。多名参加过培训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课程质量并不高,讲师一般结合自身经历对教育理论进行讲解,“这些理论在网上都能查到,有的讲师全程念课件资料”。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培训机构的多数授课教师其实是销售人员。

一些机构的培训项目多为短训班,有的全套网络课程仅20小时,课程最长的也不超过100小时,培训结束就可拿到机构发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

多位机构销售人员表示,拿证后可推荐线上平台兼职,职位包括家庭教育指导师、亲子关系咨询师、家庭教育讲师等。

但多位获得证书的消费者均表示从未找到过相关工作。

事实上,2021年11月,人社部公布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家庭教育指导师并未入列其中。人社部曾发文要求,目录之外一律不得许可和认定职业资格,目录之内除准入类职业资格外一律不得与就业创业挂钩。

制定新职业标准

按有关要求培训发证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海云从事了近10年家庭教育研究。她表示,在国内,家庭教育专业还处于学科建设期,专业标准尚未完善。这一领域在咨询行业也较为小众,专业教师和专业从业者不多,能够开展的课程服务总量十分有限,低质量课程充斥着现在的培训市场。

业内人士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依法带娃”的观念开始普及,但如何带娃困扰着很多家庭。“确实会有家长希望寻求家庭教育方面的帮助,不少培训机构就是瞅准了这一需求,推出看似对口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李海云认为,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包含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更需要长期实践经验,要规范从业者资格,从课程内容、师资等多方面对开展培训的机构进行规范,真正培养具有家庭教育指导素养的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建议,针对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中存在的乱象,要切实加强监管。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应加强家庭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家庭教育培训提供更多专业人才。

人社部6月14日向社会公示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等18个新职业,经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这些职业将被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据了解,人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制定新职业标准,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内容和知识技能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并指导培训机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开展培训,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证书,促进家庭教育指导等领域健康有序发展。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王菲菲 李紫薇 宋佳

(据新华社太原7月5日电)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