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xjy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xjy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资讯 >  大众点评2024必吃榜揭晓,上海上榜餐厅数全国第一,榜单背后

大众点评2024必吃榜揭晓,上海上榜餐厅数全国第一,榜单背后

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2024-10-11 11:57:44|已浏览:36次

大众点评2024必吃榜揭晓,上海上榜餐厅数全国第一,榜单背后有哪些变化 看着看着就饿了!这就是民国时期的粤菜“大众点评” 

大众点评2024必吃榜揭晓,上海上榜餐厅数全国第一,榜单背后有哪些变化

转自:周到上海

“百城千味,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6月27日,大众点评2024年“必吃榜”正式揭晓,119座城市及地区2797家餐厅上榜。此次“必吃榜”发榜城市首次破百,商户数、城市数均达历年新高,其中上海的上榜商户数达144家,为全国上榜餐厅数量排名第一的城市。

在上海的各个区中,徐汇区、静安区、黄浦区、浦东新区、长宁区为上榜商户数TOP5,宝山区、青浦区首次有商户入选必吃榜,静安寺商圈为全国上榜商户数TOP1的商圈,金虹桥商场为上榜商户数全国TOP1商场。

上海的上榜餐厅中,有近30家为扎根街头巷尾的烟火小店,2024年新上榜商户占比近40%。更多城市特色餐厅上榜,占比接近25%,其中超35%为新上榜,蟹黄鱼·深夜面馆、共富海鲜面馆等地道小馆新上榜,榜单“发现感”显著提升。

相较2023年,舟山、金华、湖州、绍兴等更多上海周边热门目的地新发榜,2024“必吃榜”将成为更多本地用户与异地游客的“美食之旅向导”,更多地区的“城市美食名片”。

1996年,肖勇从老家韶关来到上海,一开始做的是服装外贸生意,经历和电视剧《繁花》颇为相似。后来因为饮食不习惯和自身对餐饮的兴趣,以及从小进出厨房的经验,肖勇开始尝试去做家乡的传统美食。

据肖勇回忆,随着上海产业转型,周边服装厂撤离,正好成了转去做餐饮的新机遇。刚开始,他还专门去厨师学校学习了两年,然后到上海各大酒楼做粤菜。

2020年7月,肖勇在梅陇市场开了匠心小厨,便宜的租金,有烟火气的市民生活,门店没做什么宣传,靠做性价比的美食,收获了一批好口碑。

肖勇认为,小店开起来,就是靠口碑一步步积攒了大波客人。到后来,随着大众点评这类线上平台变多,也有客人自发为门店写评价宣传,很多现在来上海玩的客人看了博主的推荐,都过来打卡,甚至国外的客人都来。

同样是酒楼的东西,同样的做法,但匠心小厨很可能两小时就出一锅,口味和食材全是新鲜的,包括门店的烧鸡烧腊,都是现做的。

例如豉油鸡,前一天下单订货,第二天早上送过鲜鸡,先腌制(2-3个小时)腌制完焯水,还要过冰,使得皮紧缩探寻,再卤。卤汁用的是高汤,骨头、猪皮、鸡脚、零碎肉料熬制而成。门店卤鹅用的是潮汕狮头鹅。所有鹅都是潮汕那边用冷链车送过来,是前一天晚上在潮汕现杀的,所以匠心小厨的卤鹅,跟潮汕当地的出品没啥区别。包括门店的鹅肝都是需要提前预订,因为鹅肝特别娇嫩,当天来了当天就卖完。很多客人说匠心小厨的鹅肝是“一秒回潮汕”。

“蒸鱼”也是门店的特色菜,都是客人在店里下单了,肖勇去隔壁梅陇市场里现抓回来活鱼,现杀再现蒸。匠心小厨的蒸鱼不放豉油,就靠油盐蒸出鱼的本来味道。这种打渔人的吃法,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很高。

“过去一年,用户更多用‘地道风味’‘锅气十足’称赞餐厅口味超出预期,也会用‘价格不过百’‘食材新鲜’来评价餐厅体验超出预期。” 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张雪娇在大众点评“必吃榜”现场说。

“创新不忘本 传承不守旧。”基于餐饮消费的新趋势,更多坚持新鲜食材、烟火气十足的地道餐馆出现在榜单上。2797家上榜商户中,近半数为城市特色商户,烟火小店占比达46%,小吃商户超过500家。

“小店也有大舞台”,2024年“必吃榜”榜单上有近1300家街头巷尾的地道小馆,成为本地人推荐、外地人种草的美食之选。

人和馆,上海本帮菜代表餐馆。在新派餐饮盛行的当下,人和馆坚持传承传统、老式的上海菜,在装修上也最大限度还原老上海风情——老洋房、旗袍、油纸伞等。

餐馆创始人说,经过多年的创新,很多传统的东西都丢失了,人和馆,希望当那群坚守的人。门店刚开业的时候,天天都需要排队,人气非常旺盛。到店的第一批客人,是附近的阿姨爷叔们,通过他们以老带新,客群逐渐扩散到了青年们。

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人和馆也对上海味道做了改良。比如红烧肉虽然家家都在做,但人和馆坚持用中国土种猪肉,每日间隔四小时烹饪,并坚持多年不换厨师,保障出品和口感的稳定性。

对人和馆的创始人而言,饭店不是生意,而是一个作品。为了保证好的出品,他们宁愿降低利润,用同样的水准,做比同行更低价格的菜品,老少咸宜,让大众都能吃得起。因为平价,最忠实的顾客是附近的老年居民,他们有些人因为天天来店里就餐,甚至把饭店当成了食堂。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深度旅游时代来临,“美食目的地化”成为趋势。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必吃榜”榜单异地用户占比达到42%。景德镇的瓷泥煨鸡、延边的朝鲜参鸡汤、襄阳的黄酒配牛肉面……一张更为丰富全面的美食榜单,进一步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美食之旅向导”。

“我们店的货当天卖完就结束,一天能卖多少就进货多少,绝对不卖隔夜的”。李倍增的啊增今牛创立于2019年,如今已经开了五年多时间,他说在经营小店的过程中,一直追求差异化优势,除了保证口味新鲜,也会主打价格亲民、高性价比。

李倍增说,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保证品质,小店选的都是里脊肉、牛腱肉,因为这个部位的牛肉涮火锅好;店里的牛肉丸,是从潮汕老乡那边进货,也是当天做,当天卖,保证新鲜口感;对一些饮食爱好者来说,他们一来就知道小店的原材料不一样。涮肉用的牛骨汤底,每天都是店里自己炖,将牛骨、牛腩放在汤锅一起炖1-2个小时,蘸料也都是自己做,将沙茶酱、辣椒酱等拿原材料进行调料,是很符合潮汕的正宗口味。

啊增今牛刚开始也是个小店,简单地做好品质和口碑,主打新鲜与实惠。后来因为到店的客人实在太多,超出了门店接待能力,所以开始开分店,每到周末节假日的排队客流依旧很多。

“进必吃榜,一开始自己都不知道,对榜单也是完全没有概念,因为一直是想着做好自己该做的,所以其他事情没怎么动脑筋去想过。”啊增今牛的创始人李倍增说,进入榜单后,很明显地感受到客流增加了很多,周末早8点到晚上10点都要排队,后来开了分店,就引导一些客流过去分店,现在分店生意也很好。

据了解,过去八年,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始终有三个坚持:第一个是坚持“万里挑一”;第二是坚持基于当年用户的真实评价评选;第三则是坚持无人为提名,做真正“由8亿用户吃出来”的榜单。

第一次上必吃榜,家康别馆负责人朱先生表示“蛮吃惊”,他的朋友还以为是花钱买榜。实际上,朱先生十分关注用户的真实评价,必吃榜的公信力也是他最看重的,对他来说,如果门店能在10件事情里面做好8件,相对来说,就能在大众点评收获不错的评分。无论是好评还是差评,都是门店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动力。“最喜欢看到的评价是‘盲点菜单’,这种鼓舞是没办法用言语表达的。”

目前,“必吃榜”正在通过线上流量扶持、数字化经营指导等措施,助力商户与平台共同成长。数据显示,2023年发榜后,上榜商户线上流量同比增幅近50%,首届“必吃节”拉动商户交易规模同比增长超80%。“去年上榜之后,甚至有从宁波过来的游客,我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增今牛·潮汕牛肉店的李倍增说。

“必吃榜”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餐饮商户。随着榜单“发现感”的提升,用户“味蕾游”出行热情、消费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城市美食名片”进一步成为本地消费的新动能。据了解,7月,大众点评还将投入上亿级营销资源,举办第二届必吃节,跑出助力餐饮发展、本地消费的新速度。

“美食是城市最好的名片。每一座城市的发展和美食的发展,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表示,必吃榜、必吃节的责任,是让更多市井长巷的地道美味,和更多消费者联系在一起,长久传承下去。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苗夏丽


看着看着就饿了!这就是民国时期的粤菜“大众点评”

转自:抱朴财经

周松芳博士的《广东食语》,是团结出版社“食尚民国”丛书的第一种,旨在探讨一些代表性的区域性饮食何以走出各自区域,在本土以及各通商大埠形成时代的饮食风尚,而粤菜最具典型,《广东食语》也确实写出了这种典型性。

著名美食作家、《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顾问林卫辉说:“民国时期是粤菜形成的关键期,饮食文化史专家周松芳博士以史料说话,为美食正名,写出了一部有市井镬气、有历史细节、有思想深度、有风雅情调的饮食文化著作。他对广东美食文化史的研究是全面的、深刻的,也是有趣的。”堪称致敬前贤屈大均《广东新语》的又一力作。

确实,周松芳在粤菜和民国饮食领域深耕多年,出版了十几部相关美食著作。作者的研究深厚的功力奠定了本书的学术底蕴,行文以随笔的形式呈现,通过对海鲜、点心、腊味、鱼生、边炉、西餐、月饼等一些表征性的广东食品或饱含方式的考证钩陈,以点带面地呈现广东饮食的历史发展,同时也给读者带来活色生香的品味诱惑。

因此,《广东食语》不仅是一部饮食文化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味蕾之旅。从海鲜到点心,从腊味到鱼生,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广东饮食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

展卷阅读,读者将收获到美味与文化的双重盛宴。也正如丛书的出版主旨:“所谓人间烟火,实是一部从舌尖抵达心灵的文化史。”

书中的焦点不止于菜,更在于人。民国社会名流对饮食的“大众点评”不仅是珍贵、详实的一手资料,更像是一把把钥匙,开启时光之门,从饮食中见出百年前文人的精神的面貌和社会风尚,同时也为阅读增加了许多趣味性。

作者还借“一个词是一部文化史”的方式,通过京沪的一些关键人物,如容庚、郑天锡、傅彦长等的饮食生活,考述了粤菜馆在北京和上海的传播发展史,使我们看民国广东饮食更丰富的面向。

此外,作者还通过谭延闿与江孔殷这对进士同年的饮食交往,余绍宋与梁鼎芬、梁启超、黄节等深厚情谊及饮食情缘,顾颉刚在广州两年的宴游生活,呈现了粤菜江湖的风雅情致以及粤菜史的文化特质。

“追不可追,想未曾想,品无尽味,忘有限身。”这是《广东食语》带给我们的阅读享受,更是“食尚民国”这套丛书带给我们的品味。

▲现在下单还有限时五折优惠▲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