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 08:58:15|已浏览:25次
稳住农业基本盘 筑牢“三农”压舱石 “农业认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稳住农业基本盘 筑牢“三农”压舱石
转自:中安在线
农稳天下安。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发展事关全局。今年上半年,我省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推进,向着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目标又近了一步。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
眼下,我省部分地区的早稻已经成熟,农机手们冒着烈日酷暑,驾驶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广大农户抢抓农时,积极组织机械力量进行收割,确保早稻颗粒归仓、晚稻适时栽插。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我省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安徽力量。
夏粮再创历史新高!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夏粮产量数据。安徽夏粮总产351.9亿斤,较上年增加3.7亿斤,居全国第三位。播种面积4315.1万亩,较上年增加20.2万亩,居全国第三位。单产407.7公斤/亩,较上年增加2.4公斤/亩,居全国第六位。
由此可见,安徽夏粮呈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的喜人形势,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成绩来之不易,一组组数据,浸透着汗水和付出。
去年秋种以来,我省严格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压实工作责任,千方百计抓夏粮保丰收,奋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场硬仗。同时,我省各地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应种尽种,种满种足。继续实施夏收粮食最低收购价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也在我省铺开,一系列强农惠农举措为夏收粮食种植撑起“保护伞”。
此外,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防灾减灾上发挥重要作用,夏收粮食生产基础更加稳固。高产品种的推广、“一喷三防”病虫害有效防控和科学化田间管理的联合施措,有效促进了夏收粮食增产,单产提升工程初见成效。收获期间,机收组织有序,且未遇极端天气,夏收粮食生产得以圆满收尾。
米面油、肉蛋奶,关系民生。今年上半年,我省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8%。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增长2%和3.2%。猪牛羊禽肉产量216.5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31.6万吨,增长26.6%。禽蛋产量103.1万吨,增长22.8%。水产品产量133万吨,增长4.3%。
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1月,在上海农交会上,来自我省各地的名优农产品吸引了不少上海市民前来了解、采购,也充分展示了安徽农业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上海农交会上,我省还同步举办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精心遴选了235个农业优质投资项目进行招商推介,总投资金额2797.3亿元。各市及安徽省供销社共推荐17个代表项目进行现场签约,项目涵盖食品深加工、智慧农业产业融合、冷链物流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金额1204.45亿元。
5月底,在2024“投资安徽行”系列活动——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肉牛产业”专题推介活动上,82家企业、近百名客商参会。签约项目8个、签约金额85.1亿元,拟投资建设项目15个、意向金额38.4亿元。
一个个农业产业项目投资安徽,是我省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上半年,我省坚持以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建设、大黄山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农业领域“双招双引”三大重点任务,全面提高乡村产业发展质量。
我省坚持以绿色食品产业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加快完善。上半年,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6600亿元。同时,加快建设皖北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明确皖北重点打造的5大产业集群,立足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坚持错位布局、协同发展,淮南牛肉汤、亳州花茶、砀山酥梨等一批领衔单品火爆“出圈”。
我省还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跨越提升行动,抓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建设,统筹市县整体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打造一批产业基础良好、主体发展壮大、示范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强镇,做强农产品加工环节,辐射带动县域产业发展。
坚持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抓手,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大黄山建设,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加快推进大黄山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将大黄山地区打造成高颜值度假目的地、高品质美食品鉴地、高内涵文化体验地、高水平人才创业地,推进大黄山地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贡献新力量。
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
在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汤家庄村,装修别致的民宿、宽敞洁净的道路,这个曾经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小山村,近年来乡村建设持续用力,如今已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在芜湖市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通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基底吸引游客慕名而来,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在亳州市蒙城县岳坊镇戴尧村,因地制宜推进土地集中流转和产业规划,找准了适合发展“小而土”的产业路子,带动了就业创业和群众增收,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26万元。
去年,我省启动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并将其作为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基础工程”。
今年上半年,我省和美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公布了第二批次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共有211个行政村入选,通盘考虑了产业发展、旅游业融合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乡村社会生活提质升级、乡村文化传承与村庄运营等诸多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本批次入选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的行政村数量较首批次增加了11个村,省财政也将多安排一般债券资金1.1亿元,加大对和美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顺利完成,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完成农村户厕改造408余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8.4%,超全国1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垃圾收运环卫市场化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81.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5%,治理规划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此外,我省还完成了部分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的实地抽查验收,下发验收结果通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反馈发现问题,推动各地及时整改。下达2024年度850个中心村建设计划,并对2013年以来建成的7395个中心村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对已建成的省级中心村进行补缺补差,巩固提升建设成效,实现“一时美”向“长久美”转变。
“农业认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本报讯 (记者徐喆 通讯员于立安)6月16日,走进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我在芦台有亩田”认养活动现场,翠绿的水稻正拔节生长,美丽的诗画田园如同一幅水墨丹青图,让人心旷神怡。
“我认养了一亩稻田,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会带着孙辈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让孩子亲自参与,了解翻种、施肥、生长、收获等种植过程,体会一粒一粟来之不易,希望孩子发自内心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等到秋天时,还能感受收获的喜悦,同时也能为农民增收尽一份绵薄之力。”认养人李立荣女士指着面前的一片稻田说道。
海北镇的张宗娇介绍,此次认养活动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认养者在微信小程序搜索“海北有良田”,点击“认养”菜单即可选择认养稻田、蛋鸡、果树,成为“农场主”。认养者认养后,可自行耕耘、体验农耕生活,也可24小时远程监控其所认养的农作物的成长状况,当个“甩手掌柜”委托农场进行管理。当天,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的认养者现场认养了56.2亩稻田。
“我今年认养了5亩稻田,家人吃一些,送亲戚、朋友一些,芦台蟹田大米是特产,煮出来的饭口感香甜,当礼物送给亲朋特别受欢迎。通过手机就能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随时视频监控,看着也放心,明年还会继续认养。”石家庄的认养人李洪跃说道。
作为“小站米”的主产区之一,今年以来,芦台经济开发区因地制宜做好“农业认养”文章,持续深化政策引导,围绕水稻种植、稻蟹混养等领域,积极探索“云上体验+智慧农业+价值共享”模式。海北镇乡村振兴公司联合金翠家庭农场、芦海岭种植专业合作社、久富家庭农场、于士家庭农场4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机构,推出“海北有良田”认养小程序,吸引京津冀周边百余人次参与,实现亩均增收600元。同时,同龙头企业合作推出“认领一只蛋鸡”“认养一棵果树”等认养模式,实现从卖“农业产品”到卖“农业服务”的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认养农业’是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既打通了健康优质农产品到居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又倒逼农产品质量提升,也可以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共同发展。”芦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国林说,“芦台经济开发区将以此为契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农业综合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