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 12:31:38|已浏览:75次
档案观止中医教育,科研先行——“档案中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之二 安全培训“充满电” 北斗监管筑防线,
档案观止中医教育,科研先行——“档案中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之二
中医教育,科研先行。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建立伊始,
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科学研究上,
都紧紧围绕“中医”这一关键词,
利用博大精深的中医学进行科研,
同时又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
使得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
安徽中医药大学自建立之初开始,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在科研上,都紧紧围绕“中医”这一关键词。
据档案记载,1959年,当时的安徽中医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拟定六年制中医专业教学计划时,就根据“以中医课程为主”的原则,在前两年半内基本学完中医理论及临床知识,第三学年下学期以及第四、五学年学习普通基础课及西医学,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组织学生下乡支援公社医疗工作、到学院农场培植中药标本、种植谷物瓜菜等。
△建校初期,师生们在学院中药培植场管理中药材(安徽中医药大学档案馆供图)
1960年暑期,学院在肥东县开办了学制为5年的中药培训班。该班的培养目标是掌握中药培训理论和生产技术,并知晓中医基础知识的中级中药人才,计划招收32名,实到26名。为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从原肥西县南岗大队购得土地143亩开办农场,并从农场中划出5亩地给该班学生栽培中药。
而在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在创办之初就很重视。据档案记载,1960年2月,学院就向省卫生厅上报了《科学研究十年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学院科学研究的方向和主要任务,其中有对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对疑难杂症的研究与防治、对中药的研究、组织学术报告会、科学论文及科学情报和资料的管理与交换等等。
特别是在同年3月,学院从院属各教学医疗单位中遴选出8人组成了科学研究组,负责全院科学研究的组织工作,组内设科学情报资料室,负责科学资料、情报的保管、整理、收集、交换工作;同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科研工作的组织机制,学院所属各教研室、门诊部、药场等均为学院科学研究组的基层单位——科研小组,负责人即是组长,接受学院科学研究组的指导;各科研小组亦可自行提出研究课题,报学院科学研究组批准后进行研究。据档案记载,当时学院科学研究组制定了三年主要工作指标,包括文献的整理与编写,文献研究,学术报告,创办院刊,针灸治疗聋哑、针灸治疗子宫下垂、耳针疗法、皮内针疗法及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等;同时自编中医教材15本,部分教材在全国产生影响。
△1960年,学院老师指导学生针灸治疗聋哑患者(安徽中医药大学档案馆供图)
其中在1960年安徽省卫生厅下达的医学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学院承担了“针灸治疗聋哑作用机制的研究”项目。据档案记载,学院以针灸教研组为基础,成立了聋哑研究小组。经过3个月对49例聋哑患者的针灸治疗,有显著进步的占总患者的30.6%,有一定进步的占53%,总有效率为83.6%。其中有一名不到20岁的聋哑患者,是合肥市西市区被服厂学员,三岁时患脑膜炎致聋哑,十几年一直听不见声音,说不出话,到学院针灸七八次后,就能听到闹钟和手表走动的声音,经过针灸一个疗程(15次)后,听力基本恢复,还可进行简单的对话。以此为基础,为了交流和总结本省各地针灸治疗聋哑症的经验,学院于1960年5月在合肥市召开了“针灸治疗聋哑症经验交流会议”,会议历时5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据档案记载,1961年,学院向省卫生厅上报了阴阳五行研究、慢性肝炎肝硬化研究等年度重点科研项目。而在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1961-1962年科学技术重点研究项目中,学院作为主要负责单位,负责牵头组织省内相关医疗单位开展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研究钩虫病的快速诊断法和有效防治方法;研究脉象和舌苔与证候、类型之辩证关系,初步确定某些主要疾病的脉象、舌苔在临床上的意义;总结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研究经络本质及针灸作用机制,探讨针灸治疗炎症、麻痹症、聋哑、疟疾、止痛、哮喘及电针、水针麻醉的作用机制;中医外治法和民间单方、秘方、验方的整理和研究等。
△1963年11月,学院承办全国中医学院中医教材第二版第二批修订审查会(安徽中医药大学档案馆供图)
在中医教学中,科研一直在延续。据档案记载,1963年,学院向省医学科学研究所报送了学院养生学及经络本质研究这两个重点项目的研究状况及十年远景规划。在中医养生学研究上的主要精力放在文献搜集上,搜集了百万字的文献资料,整理完成了《养生学文献选编》《安徽历代医业汇编》等书的初稿;在经络本质的研究上,得到了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协作及省电管局中心试验所和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的帮助,进行了临床针下放射感的观察、针下放射感电变化的观察、针下放射感形态学的观察等三个方面的研究。
中医教育,科研先行。安徽中医药大学对博大精深的中医学进行科学研究,同时又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于中医教学中,使学生学到了更多更新的知识。
最
新
发
布
审核:知行 撰稿:朱佩 汪振和 合肥晚报/程堂义 来源:档案观止 合肥晚报 合肥报业发现融媒体工作室 编辑:陶欢欢
来源:合肥晚报
发布于:北京
安全培训“充满电” 北斗监管筑防线
转自:辽宁日报
图①为近日,盘锦市“2024年渔业船舶水上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在二界沟中心渔港举行。此次演练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畅通生命通道”为主题,将进一步提升全市渔业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 本报特约记者 刘 杨 摄
图④为9月1日12时,完成“体检”的渔船将拔锚启航,驶向“蓝色粮仓”。 本报记者 于雅坤 摄
本报记者 白复海 于雅坤 蔡晓华 刘永安 佟利德
海洋渔业是世界公认的高风险行业。渔船海上生产点多、面广、线长,受海洋灾害性天气影响较大,意外事故频发,给各地做好渔业安全生产带来巨大挑战。9月1日开海在即,我省各地渔业管理部门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每一艘渔船、每一名船员,力保航行安全,筑牢海上安全防线。
检查现场变答疑现场
“船名号清晰规范,配备救生衣8件,灭火器压力值正常,驾驶室设备正常,北斗设备正常,机舱内无明显可燃物,甲板畅通无障碍物……”8月26日,记者跟随大连市旅顺口区龙头街道农业科渔业负责人徐刚和区海洋发展局执法一中队队员郝无赧登上“辽大旅渔25075”船,对照《辽宁省涉海渔业执法检查清单》进行检查并全程录音录像。
“只有检查全部通过,符合安全适航标准,开渔后才能出海作业,否则坚决禁止离港。”徐刚对记者说。
经历4个月的休渔期,渔船易出现机械故障、安全系数降低、新船员仓促上岗等问题,容易引发生产安全事故,进行全面“体检”尤为重要。从8月中旬开始,大连市各涉海县(市)区对全市8000余条渔船展开安全生产隐患专项排查。同时,大连市公安局沿海安全保卫局抓住开渔前的关键窗口期,加大打防管控力度,进一步规范海上生产秩序,为黄渤海开渔做好保障工作。
当前,我省各沿海地区渔业安全生产检查均在有序推进中。各项检查中,北斗系统等定位通信设备检查成为重中之重。
“‘北斗平台’就是我们的眼睛,这些标识精准显示了渔船所在的位置、船舶基本信息以及历史轨迹,一旦发生险情,我们能实时获取渔船的位置信息,快速准确地实施救援。”8月26日10时,记者走进丹东市渔船渔港信息化指挥中心(北斗监管平台)。智能监控系统大屏幕上,彩色小三角标识散布在浅蓝色区域,宛如在蔚蓝大海上飘扬的彩旗。丹东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渔船渔港信息化管理科负责人赵威指着大屏幕上的红色小三角标识说,如果渔船显示“离线报警”状态,指挥中心将立即启动处置程序,由属地跟进调查离线的具体原因,在3天内完成核查工作,并上报处理结果。
丹东市沿江、沿海、沿边,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长,渔港、码头众多,渔船数量庞大。为遏制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和涉外渔业事件的发生,2021年4月,丹东市建立了由渔业主管部门负责的市、县、乡三级北斗平台管理体系,实现了海上作业渔船动态监控和实时跟踪全覆盖。
“如果遇到特殊天气,进出港不能按规定程序报告,能补办手续吗?”8月26日上午,在锦州中心渔港老码头,锦州市海洋与渔业行政执法队的谢文志、孙洪涛、王凡石被渔民团团围住,一时间,检查现场变成了小型答疑现场。记者注意到,关于“渔港通”APP的使用问题被渔民多次问及。
“管理部门要求我们必须在海上编组生产,努力做到‘一船不出海,单船不返航’。”“辽锦渔11093”船船长崔世奎说,由于之前船组里负责上报出入港报告的人员不再出海,他成了新的上报人,正好借着此次检查的机会,详细问清楚“渔港通”APP的使用方法,避免使用时出错。孙洪涛告诉记者,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是维护渔船秩序、提高抢险救助能力的重要制度,便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每一艘渔船的动态。目前,锦州正不断强化警示教育,帮助渔民把遵守制度变成一种自觉习惯。
“软硬件”齐升级 为渔民保驾护航
在盘锦市二界沟渔港,船主裴勇一边和船工收拾密密麻麻的渔网,准备出海装具,一边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的长43.5米、宽6.8米钢结构船:“这船价值350多万元,国家给补贴了75万元。有了这艘船,我就能跑得更远,到山东沿海去捕鱼了。”
国家适时出台渔船“木改钢”政策,为渔民提供一定的补贴。得益于此,裴勇成功换掉了那艘最远只能驶出六七海里的老旧木船,取而代之的是安全、节能、环保且适居的钢制渔船。如今,裴勇的渔船能装载150吨,规模较之前的木船大了数倍,还能抗八级风浪。船上配备先进的卫星导航、通信、救生、灭火等设备,安全性能大幅提高。目前,盘锦的208艘渔船中,74艘是钢制船,钢制船比例越来越大。
除了“木改钢”这类硬装升级,各地还推出一系列安全“软装”——组织渔业生产安全培训,强化安全生产宣传,在开渔前夕为渔民“充满电”。
今年伏季休渔期间,营口市开展了6批次船员培训,培训航海理论知识、船只实操技能以及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还在课程中增设了游泳课,彻底清除船员中的“旱鸭子”;锦州市邀请多名渔业、海事专家,采取宣讲与警示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船东主体责任、船长全面责任、船员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渔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基础知识进行授课,切实推动渔民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丹东市组织大规模船员培训,吸引了1300余名职务船员、3000余名普通船员积极参与,为渔船出海安全作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除了生产安全培训外,还有不少“暖心礼”。最近,营口渔民焦德龙收到了一份来自营口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特殊礼物——气胀式救生包。8月26日上午,营口市海洋与渔业局行政执法队渔政执法大队队长黄新刚带队来到西市区各渔港码头,对230艘渔船开展出航前适航安全检查,并为渔民免费发放气胀式救生包。
记者看到,救生包是尼龙材质,通过像书包肩带式的卡扣系在腰间。颜色是鲜艳的红色,格外醒目,方便搜救。打开救生包的魔术贴,里面有一个气胀式救生圈,圈壁上贴有反光贴,还有一个哨子,方便呼救。据了解,近两年,营口市投入100万元,购买了近5000个这样的气胀式救生包,免费发放给全市渔民,为出海安全加上最后一道“保险”。
焦德龙告诉记者,虽然船上配备了救生圈、救生衣等救生设备,但船只一旦遇险,人在惊慌失措下容易犯错误,不能及时拿到救生设备。救生包就系在腰间,即便遇险犯错,船员也能保命,争取救援时间。“现在我们已经万事俱备,就等待开渔号令响起。”渔船上,看着碧波万顷的海面,焦德龙对即将到来的开渔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