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 11:46:28|已浏览:66次
中秋月饼进入销售旺季,青睐创新口味,追求健康低糖 2023年互联网保险理赔创新服务研究报告:互联网保险“前端销售”与“后端服务”存在失衡,
中秋月饼进入销售旺季,青睐创新口味,追求健康低糖
图说:临近中秋,月饼热销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距离中秋佳节还有半个月,你准备好阖家分享的花式月饼了吗?近日,老字号、新品牌纷纷发力中秋消费大市场,各大超市及电商平台也迎来了月饼销售旺季。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秋月饼行业趋势报告》显示,预计今年中秋月饼产量在30万吨,销售额在200亿元左右。记者走访申城市场后发现,今年不仅有经典口味的突破创新,也有降糖减油的健康尝试,还有传统美食潮流化的创新表达,让更多年轻消费者爱上中秋节。
可盐可甜,老字号积极创新
昨天下午,记者在福州路上的杏花楼总店底楼销售大厅看到,每个柜台前都人流不断,各色月饼摆满了柜台。除了传统的豆沙、莲芸、椰蓉、五仁“四大金刚”卖得不错,创新产品也赢得消费者青睐。
“今年我们的创新理念是从经典产品中寻找突破点,挖掘出月饼的再创新性,不断丰富传统月饼口味,并最终推出了两咸两甜的新产品。”杏花楼食品厂技术总监沈全华介绍,杏花楼的咸蛋黄肉松青团声名远扬,经过近一年的研发,这一经典馅料被运用到广式月饼中。
图说:杏花楼推出国潮月饼 来源/张钰芸 摄
“用来包青团的咸蛋黄肉松馅料,和月饼中的馅料尽管名字相同,但却不是直接拿来用的。”他说,月饼和青团的外皮不同、制作工艺也不同,要让广式咸蛋黄肉松月饼好吃,要拿捏的技术要点可不少。如何做到甜与咸相和,香中透着鲜?这可是杏花楼的独家秘技。
同样是咸口月饼,首次亮相的金桔西班牙火腿月饼,将中国的传统美食融入了西方的食材,做出一款让“爱肉者”垂涎的广式月饼。沈全华表示,这款月饼的内馅采用纯西班牙火腿制作,肉含量极高,且低糖低脂。馅心内还点缀了清甜的金桔,将咸甜相宜演绎得恰到好处,金桔又有大吉大利之寓意,中秋食之,团圆又吉利。
甜口的豆沙流心月饼和Q弹椰蓉月饼,则是经典中微创新的呈现。豆沙月饼和椰蓉月饼是传统广式月饼里的两大王牌,拥有众多忠粉。但杏花楼大胆创新,在豆沙馅里放入流沙蛋黄,一口咬开,清甜豆沙中蕴含丝滑流心,带来秋天的味道。Q弹椰蓉月饼则在软香糯的椰蓉里加入Q弹椰果波波,让原来的口感更具有趣味性。
通过创新与经典、美食与文化的碰撞,百年老字号正在焕发活力,新雅粤菜馆也不例外。去年新雅依据古籍研发了蚝皇五仁金腿叉烧月饼。这款月饼层层果仁堆叠,加上金腿叉烧蚝油独特的咸香,多肉口感、咸甜交织,一经推出便深受不少消费者的追捧。今年在此单品的基础上,新雅又加入了凤凰椰蓉团圆大月饼和花开富贵大月饼,共同组成广式大月饼提篮,拳头产品强强联合。还有多款单一品种月饼礼盒,如特制陈皮豆沙月饼礼盒、特制奶油椰蓉月饼礼盒、双黄纯白莲蓉月饼礼盒等,旨在通过专注于一个口味,凸显老字号的极致匠心。
除了健康,还有“老板画的饼”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营养知识的丰富,“健康”“配料表干净”“多吃无负担”成为消费者对节庆饮食日益强烈的诉求。另有市场研究报道显示,低糖月饼市场份额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超过60%消费者购买月饼时会优先考虑糖分含量,显示出对健康月饼的强烈需求。
山姆会员商店推出的低糖杂粮月饼,以广西荔浦芋头、河南焦作山药、山东紫薯等粗粮为原料,直接加入馅料中,而非用调味粉,并且做到0反式脂肪酸。尽管配方健康轻盈,但月饼依旧保持清香绵软,平衡了健康和口味的需求。
良品铺子创新研发的低糖广式月饼系列,则只有传统广式月饼含糖量十分之一。以100克一只的传统蛋黄白莲蓉月饼和流心奶黄月饼为例,其总糖含量分别为20.2%、23.9%,而良品铺子的低糖月饼总糖含量仅有3%—4%。
良品铺子的研发人员告诉记者,这款广式低糖月饼,采用传统制作工艺,从选料、制皮到包馅、烘烤等经过11道工序,搭配科学调配的低糖配方,既保留了广式月饼的醇厚风味,又有效降低糖分,让消费者无负担地享受传统美味。
年轻人的家庭聚会吃什么月饼?“老板画的饼”行不行?今年,麦德龙以“老板画的饼,竟然有这么大”为创意点,把“老板画的饼”作为设计元素融入产品,切中了当下年轻职场人的语境表达,成为年轻消费者的独特选择。记者看到,这款足足500g一斤重的大月饼,是老少咸宜的芋泥蛋黄肉松口味,售价却不足30元。
而在叮咚买菜上,“拒绝画饼 只吃大饼”则是大福饼的包装文案,同样抓住了很多年轻消费者的心。拒绝内耗、适度发疯、不必上头……随机印在饼上的文字则让不少人大呼:“这款月饼简直是打工人的嘴替。”而另一款元宝奶黄流心酥心月饼不仅外形讨喜,每只月饼仅有38克,轻量级“身材”也让消费者在品尝的同时少一点负担。
新民晚报记者 张钰芸
发布于:上海
2023年互联网保险理赔创新服务研究报告:互联网保险“前端销售”与“后端服务”存在失衡
转自: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陈婷婷 李秀梅)“互联网保险必须从依靠流量与价格优势销售产品,通过科技能力向提高服务质量转变,从而让互联网保险更加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这是5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互联网保险理赔创新服务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做出的预测。
《报告》认为,当前的互联网保险已经从聚焦于前端服务渠道的互联网化,转向销售、保全、理赔等保险全流程的线上化。长期来看,互联网保险必须从依靠流量与价格优势销售产品,通过科技能力向提高服务质量转变,从而让互联网保险更加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对于保险行业,理赔服务是最能体现保险保障功能和服务温度的过程,也是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关注的核心议题。因此,提升理赔服务水平应当是互联网保险未来的核心着力点。
《报告》提到,当前,互联网保险的理赔服务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是保险公司与互联网渠道的理赔服务融合度不高,“前端销售”与“后端服务”存在失衡,消费者体验感和获得感有待提升。当前保险公司与互联网保险中介平台的合作主要聚焦于产品销售环节,大多数保险公司对理赔质量的改进侧重于消费者理赔资料提交后的审核、处理等程序上。虽然部分互联网保险中介也开始探索理赔协助服务,通过在线理赔管家、理赔热线等提供理赔协助服务,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给消费者带来中介平台“只管销售、不管售后”的感受和体验。
二是互联网保险的展业模式对消费者的认知要求更高,更容易留下理赔隐患。互联网保险投保便捷、不受地域限制,而且更容易触达消费者、激发需求,但销售便利性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问题。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渠道独立购买保险产品,这要求对保险认知水平较高,不仅要理解不同保险产品的功能定位、保障责任范围、责任免除等基本情况,还需要知晓不同产品在免赔额、赔付比例、就诊机构等方面的差异,此外还需线上完成最为复杂也最可能导致理赔争议的健康告知。这些因素都容易为未来的保险理赔埋下隐患。而在理赔时,需要消费者直接与保险公司沟通,一方面需要消耗自己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由于理赔活动涉及到诸多疾病、医疗救治机构等专业信息,消费者认知与保险公司存在一定的鸿沟,容易引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甚至会导致拒赔。
《报告》指出,如何提升互联网保险消费者的理赔体验,成为摆在保险公司和互联网保险平台最重要的难题。需要明确的是,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并不仅是购买的便捷,更应该包括理赔快捷和服务周到,这样才能带给客户完整的互联网保险体验。[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