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如何让公司实现长久发展?创业者企业家要用四点常识应对 深耕冰

2024-09-03 11:49:06  人气:69

如何让公司实现长久发展?创业者企业家要用四点常识应对 深耕冰雪运动行业20年的创业者:“热潮刚刚点燃” 

如何让公司实现长久发展?创业者企业家要用四点常识应对

从微观形势上看,最近大家都能感觉到现在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一方面,有很多人的客户说丢失就丢失,也有很多的收入说没有就没有了,还有很多人面临着应收款基本收不上来,而他们的应付款天天被上门催。另一方面,由于疫情不断,人们的基本活动受限,不仅干运输的货车司机很难,很多在异地打工的人也很难,甚至连做保姆的人都很难。

比如,北京顺义某村庄,上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并被隔离。大家排队做核酸检测都很文明,被有关人员安排得也很好,有吃有喝。但是,对于那些劳动人民来讲,他们每天都是按天计算收入的,被隔离一天,他们就少赚几百块钱,并且,他们很多人家里面还有老人小孩需要养,这种只有开支,没有收入的困难日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搭乘中国GDP这趟电梯的幸运儿

其实从这种微观形势上就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原来的生意逻辑已经变了。我们经常把过去40年或者过去20年的生意逻辑用一个生动形象的笑话来讲——有一架电梯,电梯里面有三个企业家,这三位企业家乘坐这架电梯坐到了一百多层,之后人们问他们是怎么上去的?第一个企业家说:“我在电梯里面不断地做俯卧撑,锻炼自己。”第二个企业家说:“我在电梯里面不断地读书,提升自己。”第三个企业家说:“我在电梯里面不断打电话,增加社交。”其实大家回过头想一想,就会知道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乘上了这架电梯,至于他们在电梯里面干了什么,现在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中,这架电梯就是中国的GDP。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GDP增长了几十年,一直都是高歌猛进,甚至涨的高的时候达到了百分之十几,即使降的低的时候也有百分之七八。但是最近可能因为各种情形的影响,我国GDP增速今年计划为百分之五点五左右。当然,这个也可以理解,因为它不可能永远都是快速增长的。所以,这个快速上涨的大环境在我国三十年前的股票市场,二十年前的房地产市场,以及十年前的互联网领域存在。但现在而言,这个神奇的电梯恐怕已经没有了。

其实,每一波经济的增长大概以一个十年为周期,而每一个经济增长的周期,它都在推动中国财富的变迁和企业家的成长。你看上去很多人的成功,他们除了有个人的禀赋之外,主要还是他们把握住了机会,进入了这个行业,所以这里面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过去你选对行业,看好形势,或者你闷着头狂奔,都有成功的可能,它是这么一个逻辑。但现在这个底层逻辑已经变了,底层逻辑变成什么了?这说起来可能就比较严肃了。

第一,因为这个高速增长的电梯没有了,所以以往的游戏规则——不管做什么,只要你跑得足够快,就能获得增长——也行不通了。接下来就会变成前几年某位大员开宗明义讲的:“借钱是要还的,吹牛是要交税的,靠山是会倒的,车开得太快是会翻车的。”

其实,这句话的核心就是让大家控制扩张,控制自己吹泡沫。因为对于这个事情来讲,虽然是别人跟着你一起玩,但是只有你自己身处漩涡之中,你不要玩得太疯狂。否则,别人最多就是拿着你的资金去投资,像那些风险投资的资金反正也是从LP(有限合伙人)那边募集过来的,对别人来讲不会伤筋动骨,你盲目的扩张,对你来讲就是生死存亡的事情。

因此,你要控制对融资的渴望,你如果做一个生意,要靠融资才能续命,我们这里劝你最好赶紧调整了。当然,如果你说:我有特别硬核的科技,我要开发芯片领域,而且我能够突破目前的技术水平。我觉得这个事情倒也好办,因为你要相信现在好项目太少,硬核科技项目更少,如果你有硬核科技,就一定会有人追着你,给你投资,你也不用担心别人看不见。除非那个技术只是你自己觉得硬核,而市场上或者社会上没有人觉得它那么硬核,那就没办法了。

事实上来讲,你只看见贼吃肉,没有看见贼挨打。所以,当经济一遇到“急刹车”,就能看到很多企业陆陆续续地倒下了。比如,之前的安邦、乐视都是这个问题。按照近几年的整个商业形势来讲,在过去三四年的时间里,其实一直都有大企业在翻车、在出事。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共性问题。

所以,这一点你一定要认真的体会,即你不要做资金扩张型的,或者估值型的这一类公司,换言之,你在跟别人讲你自己公司的时候,不要跟人家讲:我的公司值多少钱,而是要讲你能够做什么东西,你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一定要回到一个真正务实的市场。

IPO造富游戏不再

第二,现在马上有一个更可怕的问题在发生——最大的一个造富工具,即资本市场也在发生巨变。原本,这个资本市场的IPO游戏不仅能到A股上市,到美股,到港股也都能上市,包括所谓的估值游戏也可以玩得风生水起,比如,大量的VC、PE它都是在玩一个估值游戏,即不断讲故事看好你的公司,说它未来会越来越值钱,通过折现把它变成现在的估值,找市场拿钱先套现。

原来这个游戏规则是通的,即使你的公司是亏损的也可以去美国上市,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你的公司到美国上市,你就能先把上市的那笔钱拿到手,而且只要你的公司一上市,好像就光宗耀祖了,一下子赚到了自己家族里面几十辈子都赚不到的钱。所以,一家公司上市跟不上市有很大的不一样。但是现在,这个游戏可能已经不一样了,甚至由于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美元基金在中国以后的存在可能都受到了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公司上市之路不通了,专业投资机构过去的玩法——把公司估值一棒一棒接下去,进行A轮、B轮、C轮、D轮融资,甚至到“孙宏斌轮”——机构要的就是有人接盘,跟着把公司推到二级市场上让散户买单,他们接力把公司股票抬到一个很高的市盈率,再卖给散户,最后机构投资者欢天喜地,套现走人,继续再去干下一票,这个事情本来是一个很爽的行为。但是现在,中美整个关系微妙,往那个方向走的路已经不太通了。其一,现在好多公司可能未必能到美股上市。其二,即使能够去上市,之后可能还会被清算,套现没那么容易了。所以,整个游戏走不通之后,这些美元基金就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像以往那种只看增长的模式的投资思路——一家公司只需要源源不断注入资金来扩张,用钱就能堆出来的生意,现在已经彻底没戏了。

比如被爆出来的柔宇科技,做柔性屏这个事情,这家公司已经是有一些硬核科技了。但是,这个技术它毕竟不是一个市场化的东西,在市场上还没有得到用户的认可,它更多的是一个资本催熟,催化的结果。而且你看它的投资机构都是知名机构,这些机构的创始人也都是名人辈出,都是江湖上有头有脸的人,基本上都是行业内的主流。但是,他们也没有能够用资金堆成这家公司,最后也就倒下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现在这个事情和以往就完全不一样。现在所有做公司的人,或者要创业的人,要融资的人,都要有一个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心态。你怎么样去看待你自己的生意,怎么样去看待你未来的发展路径,还是要做出一个清楚的判断。这种判断就像你到底是选择“北上抗日”,还是选择“投靠维新政府”,它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它直接决定了你的公司未来的生死存亡,如果你选错路了,可能就像柔宇科技一样,融再多的资金最后都是没有出路。

第三,你的企业要管理,要补课,要还债。过往我们很多公司都是以营销为主,怎么吹牛怎么来,怎么刺激怎么干,其实,这也是一种武功,但是这个武功用得太邪,就有点像辟邪剑法,到最后已经走火入魔了,这么干的副作用。而且事实上,真正的商业社会的企业是需要按照商业逻辑运营,汰弱留强,让企业进入良性轨道。至于取消员工的免费下午茶,取消员工的各种福利,也都是向管理要效益。当然,这只是管理的初级形态。其他的管理还包括怎么样提高内部沟通效率,公司不仅要解决战略问题,也能解决执行上的一些具体的落地问题。你管理过员工有一万人的公司跟你没管理过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能管理有五百人的公司,未必能管理有一万人的公司,这里面需要你向管理要利润,这做是必要的补课。

还债也是同样的道理。你一个公司现在做得不错,一年有几亿营收,已经有利润了,但你可能也会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因为你可能看见以往你这几亿的收入,它不是靠注水得来的,就是靠打鸡血拼来的,也可能是靠不断的拉人头赚来的。它和一个公司如何真正变成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公司,和一个公司的收入怎么样获得一个好的质量构成,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时候你就要还债了,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包括年轻的、过去成立十年以来的企业,它们都要还债——还管理债,还人情债,填好他们过去因为各种粗放式生长而留下来的坑,这就是典型的管理还债。这里面有很多学问,创业者真不能掉以轻心。

与他人共存才能活下去

第四点,你要构建一个生态关系。构建一个生态关系是什么呢?以往的很多公司的做法可能是唯它一家独大,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必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很多公司都是我用补贴把同行都烧死了,我再拿垄断利润,以往很多企业干的都是比较狠的事儿。但是现在很明显,金融经济环境严峻,大家都需要抱团取暖,需要更多的合作、联合及互相支持,特别是你要善待你的上下游。以往你可能是一方独大的甲方,你的预算市场部一年就有10亿,哪怕账期三年,很多乙方都得围着你转,这种事情在过去太多了,但现在可能你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配搭,才能把这个事情完成。

大家要知道,在未来的社会,就算黑天鹅跟灰犀牛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时候,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也还是特别大。你也不知道明天会是谁求谁,所以,你今天有牌的时候,你不能去得那么快。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千里寄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你得做一些“今日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有回旋余地的事情。你要给你的上下游有一个足够的空间,甚至你可以更积极一点,你要帮扶他们,你要让他们过得好,让你的合作方过得好,让他们能成长起来,对你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所以,对于你的上下游,你该帮助的还是要帮助,不能太鸡贼,不能搞太多事情,更不能干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儿。大家一定要有这一方面的意识。

其实我们过去二三十年的资本市场,包括企业文化都是跟着美国走的,他们在对待上下游这方面干得就比较狠,都是不择手段增长,然后在资本市场套现搞钱!他们一家企业CEO的收入可能是一个普通员工收入的100倍,200倍。而在金融界可能就更多了,有的企业CEO的收入可能能达到一个普通员工收入的1000倍。但是,像德国或者日本的企业,它相对要理性一点,它们的资本市场相对没有那么发达,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故事,没有那么多的金融泡沫。比如,德国大企业的CEO的收入可能只是员工收入的20倍或者30倍,他们的一名普通员工,即使没有读过大学,不是名校毕业,但是他作为一个受过职业训练的工人,他也有自己的价值,有和自己匹配的尊严和收入,这个也是很关键的。

在这种文化里面,企业内部氛围相对比较和谐,大家互相共存,没有那么多的你死我活。即使我们以前讲的日本企业的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以及韩国企业的互相持股制,它有它的弊端,但是,在真正的经济重新复苏的时候,它也有它的好处,它们企业之间互相支持,互相支援,也能共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所以,我们现在不管你是创业者还是高管,你可能都要有一个构筑生态合作关系的意识,尤其是这种关系,它有时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不是你有钱,我没钱,或者说我体量大,你体量小的问题,他可能还有一些微妙的关系,比如别人有技术,你有市场,别人在中国强,你外国强,诸如此类。大家要寻找到一些互补,不仅是人与人的互补,企业之间也要找到互补。

以上这四点,就是用常识来应对这个世界的最实际做法。当然,有识之士,也能够在每一次经济低谷之中苦练内功,打造与时俱进的技能,迎接新的增长周期。当下,这个世界几乎是到了40年来生意最难做的时候,而且还可能更难。未来一年,可能会有更多的公司倒闭,也可能会有很多公司过得比今年更惨。但我相信至少每一次经济周期动荡起来,都会有一批人,用我们找到的方法,及时补缺,塑造优势。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你有信心走出危机,迎接下一段机遇吗?

发布于:河北


深耕冰雪运动行业20年的创业者:“热潮刚刚点燃”

深耕冰雪运动行业20年的创业者:“热潮刚刚点燃”

GOSKI创始人赖刚。受访者供图

纪录片《少年志》记录了谷爱凌和苏翊鸣滑雪的日常。视频截图

2016年11月,赖刚公布签约谷爱凌和苏翊鸣为代言人。受访者供图

2月8日,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谷爱凌以偏轴转体1620度的高难度动作,夺得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金牌。

GOSKI创始人赖刚回忆起这一幕,至今仍感到不可思议。几年前,作为国内首家签下谷爱凌的品牌,GOSKI曾拍摄过一部《少年志》的纪录片,记录下谷爱凌和苏翊鸣滑雪的日常,而后者也摘得了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的银牌。

2004年“70后”赖刚选择进军冰雪行业,创建了单板滑雪领域垂直社区“单板地带”,以及滑雪专业社区平台“GOSKI”,还成立了自己的雪具用品连锁品牌和品牌代理公司。

2012年,赖刚的单板地带俱乐部开始举办滑雪青训营,苏翊鸣正是参与者之一。十年时间,青训营走出了很多滑雪“发烧友”,他们成为职业选手、教练或是其他相关的滑雪从业者。

从2000年第一次接触滑雪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赖刚见证了这个行业的起飞。“风口来了”,赖刚分享了20年来他对行业的观察,“未来十年还会高速发展,目前还远远没到成熟的时候。”

“因为喜欢进入滑雪行业”

新京报:你是哪一年开始接触滑雪的?

赖刚:2000年那会儿,我在一个网站体育频道做采编工作。当时要做一个冰雪频道,就去了亚布力采访。在亚布力的第二天,就上了雪场的高级道。后来天快黑了,我在山顶下不来,两个滑雪教练一前一后夹着把我护送下山。

新京报:当时国内滑雪圈是什么样的情况?

赖刚:2000年之后,北京才开始有滑雪场。北京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消费市场。在此之前,一些喜欢尝鲜的人只能不辞辛苦地去东北滑雪。所以那时滑雪的人是非常非常稀少的。毕竟参与的时间、经济成本都过高,这项运动远远没有进入到大众市场。

新京报:2004年辞职创业时,为什么会选择冰雪行业?

赖刚:当时是想先辞职,至于具体能干什么再说。观察了一番,觉得滑雪是个空白地带,而且自己也喜欢滑雪。既然这么喜欢,那就开个雪具店吧。在户外运动网站上公开征集到两个滑雪发烧友成为合伙人,就这样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其实我不算是最早进入滑雪市场的一批人,2002年、2003年国外一些品牌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了。还有一批比我年纪更大些的发烧友,他们比我更早开始做这一行。当时中国滑雪市场处于萌芽阶段,滑雪运动品牌都是国外的,做事的是中国人。

新京报:创业初期是如何推广的?

赖刚:我和另一个创始人一起搭建了一个“单板地带”的滑雪论坛,我们在户外运动网站和“单板地带”发帖,围绕着怎么提高技术、如何挑选装备以及去哪里滑雪等滑雪爱好者的“痛点”发起讨论,也召集活动,分享游记攻略,每天有上百条的留言和上千条的回复。

一两年以后,我们的“单板地带”就成为全国最大的一个滑雪网论坛了,很多滑雪人对“单板地带”还是比较有情怀的。

新京报: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赖刚:市场还是太小。我第一年做这项生意的时候代理了一个国外的品牌,结果发现新的东西比较贵,根本就卖不出去。后来没办法了,也不能明目张胆地打折,就在地上搓两下,然后告诉别人这是二手的,或者这是损坏的,有划痕的,通过这种方式降价才渡过难关,要不然真的是束手无策了。

“从小朋友开始抓起”

新京报:你第一次见到谷爱凌是什么样的契机?

赖刚:是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那天。当时北京滑友圈组织了一个线下的聚会。大家共同庆祝这个时刻,谷爱凌和她妈妈也在,她在蹦床上蹦蹦跳跳,非常有活力。

新京报:拍摄纪录片《少年志》,为什么会选中谷爱凌和苏翊鸣?

赖刚:其实这两个小朋友当时已经是脱颖而出了。他们在十一二岁的年龄阶段时,第一,对滑雪很有热情,不是被爸爸妈妈逼着练的。第二,技术水平在同龄人里是脱颖而出的。谷爱凌每年暑假都会来国内的雪场训练,因为来滑雪的小姑娘本来就不多,可以说就她一个。她经常去蹦床跳大跳台。就这么接触了一年之后,圈内的人对她非常认可。而且很重要一点,她八九岁就在美国拿很多奖了,拿超龄的奖,比如她9岁就可以拿11岁的冠军,已经是小明星了。

新京报:你曾经提到,拍纪录片的初衷是想让谷爱凌和苏翊鸣的母亲交流育儿经验,你怎么看待他们的家庭教育?

赖刚:我觉得每个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风格,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选择支持孩子的兴趣,不是那种棍棒式的,而是呵护式的、引领式的,最后都不约而同地取得了成功,家庭的氛围也非常融洽,孩子也很有出息。

新京报:你们的青训营是如何开展的?

赖刚:青训营始创于2012年,是我们“单板地带”夏季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致力于发掘中国有潜力的单板年轻滑手。每年夏天,我们会对国内有潜质的年轻人提供一次公益性训练营,为期4周,请国内最好的滑手来当教练。每年差不多三五十人。苏翊鸣是我们头几届的小营员,那时候可能只有二三十人参加。现在已经办了十届了。

新京报:为什么要做滑雪青训营?

赖刚:什么事情都要从小朋友开始抓起,他们代表了积极向上的状态。现在的年轻人是纯粹的兴趣驱动,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来培养。有这么一些比较好的苗子,比如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比较成功,待人接物等,都是很阳光的,我们就会安排他们代言或是拍摄,去推广这项运动。

“热潮刚刚点燃”

新京报:从事这一行已经20年,你感觉冰雪运动这一行业趋势如何?

赖刚:就我们公司内部而言,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每年一直在以不低于30%的增速高速增长。

疫情这两三年,国内滑雪热度急剧提升。从综艺节目的明星,到朋友圈晒滑雪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以前常年定期去国外滑雪的人没法出国了,这些人有消费力,也有影响力。比如说一个经常去国外旅游的人出不去了,他说咱们一块去国内某个地方滑雪,就很可能带动三五个人。

新京报:冬奥会有没有给冰雪行业带来助力?

赖刚:一定有的。北京的就不用说了,北京的雪场排队都被戏说是去罚站,因为去雪场的人太多了,就连新疆的雪场春节期间也是人满为患。

新京报:你担心冬奥会之后滑雪热度会有所减退吗?

赖刚:我一点都不担心,在冬奥会闭环管理以及疫情人员流动减少的情况下,雪场还这么火爆,我对冬奥会之后的整个形势乐观得不得了。冰雪行业未来10年还会高速发展,目前还远远没到成熟。

我们的利润在春节期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0%,我相信北京雪场在这个春节都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新高。

新京报:冬奥会之后,冰雪产业如何才能创造长期的价值?

赖刚:我们对市场比较乐观。我相信市场刚刚起步,热潮刚刚点燃。愿意去接触滑雪的人越来越多,基础设施也会越来越好,滑雪体验越来越好,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环境已经具备条件,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其次,行业竞争也越来越常规,我们不希望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而是通过我们的内部练兵、团队迭代、资源累积,从而扩大优势,考验我们的更多细节。

新京报记者 李照 实习生 杨姗

发布于:北京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