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高温津贴,不能被冷饮、防暑药品替代! 事发街头!开车时突然喘

2024-10-20 11:39:57  人气:42

高温津贴,不能被冷饮、防暑药品替代! 事发街头!开车时突然喘不过气,竟是因为后备箱的一箱冷饮! 

高温津贴,不能被冷饮、防暑药品替代!

高温津贴≠防暑降温费,有公司以发放防暑品代替现金损害劳动者权益

高温津贴咋被混淆成了冷饮、防暑药品

“每年6月,工资必涨。”深圳市顺丰快递员丁先生拿出手机,打开上个月的工资单,指着明细条,笑称马上就会多增一项——300元/月的高温津贴。

夏至已至,气温逐日攀升,劳动者的“高温权益”话题也随之“热”了起来。

所谓高温津贴,是指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

然而,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对高温作业劳动者依法享有的高温津贴进行“冷处理”,不发放,或用清凉饮品、西瓜、防暑药物等防暑降温“福利”代替。

高温津贴,能否用防暑降温“福利”代替?

“高温津贴属于国家明文规定的津补贴项目,而防暑降温费属于企业福利。”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审判庭法官黄真光建议用人单位严格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发放高温津贴时要在工资条中将该款项的性质予以明确,避免发生纠纷时无法举证其已向劳动者发放了高温津贴。

有劳动者不知高温津贴为何物

“没有高温津贴,也没跟老板提过。”来自湖南岳阳的易先生是一名建筑工。

当被问及为何不向“包工头”提出发放高温津贴要求时,易先生直言,大多数建筑工人都没有高温津贴。“我是跟着老乡出来干的,给我一人发,就得给所有工人都发。”

近日,记者在采访建筑工人、网约配送员等户外工作者时发现,不少劳动者没有拿到过高温津贴,甚至有些对这份“热权益”仍不知情。以建筑工人为例,在询问多个建筑公司、在建项目工地后,《工人日报》记者得知,“劳务工人”大多都没有领取过高温津贴。“我们会开展夏送清凉活动,在施工场地送绿豆汤、藿香正气水等防暑品。”某建筑集团华南公司工作人员说。

“高温津贴与防暑降温费不是一回事。”黄真光介绍,高温津贴属于用人单位依法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的津贴,有相应的行政规章予以规范及约束。如用人单位未依法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劳动者可以依法寻求救济。高温津贴需要以货币形式(现金)支付。而防暑降温费属于企业福利费的一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对此无强制性规定。

“二者的发放方式也不同。”广东鹏浩律师事务所律师谈自成补充说,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而防暑降温费可以以现金发放,也可以冷饮、防暑用品等实物形式发放,用人单位有自主决定权,但清凉饮料等实物不能充抵高温津贴。

“劳动争议纠纷的诉讼请求是复合型的,因此,劳动者一般都是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其他劳动争议时才会一并诉请高温津贴。”黄真光告诉记者,实务中遇到的案子,劳动者几乎没有单独就高温津贴向用人单位主张权利的。他解释道,高温津贴的金额不高,且每年仅有特定的几个月份才享有;劳动者单独针对高温津贴起诉的成本较高。

讨要高温津贴权益也有“保质期”

2015年6月9日,胡女士入职深圳某儿童床上用品公司,工作岗位为平车车工。2022年2月28日,因公司未支付加班工资、高温津贴等,胡女士与公司发生劳动争议。

关于高温津贴部分,胡女士认为,公司应支付2015年~2020年的高温补贴4500元及2021年的高温补贴1500元。“公司未举证证明劳动者工作场所存在降温设备及工作场所温度未超过33℃,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深圳市光明区人民法院认为,公司应当依法支付胡女士高温津贴1500元。

“关于2015年至2020年的高温补贴请求,因已超过仲裁时效期间,法院并未支持。”谈自成说。记者了解到,2021年6月1日起,广东省规定的高温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15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300元。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高温津贴属于普通劳动争议诉求,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黄真光表示。

“证据收集关键是看举证责任属于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谈及劳动者关于高温津贴维权方面的困难,谈自成介绍,目前在广东地区,当用人单位未提供证据证明已支付劳动者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高温津贴,劳动者主张高温津贴应予以支持。在其他地方,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存在司法机关处理依然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的情形。

“此种情形下,劳动者主张高温津贴则存在因举证不能导致不予支持的风险。”谈自成认为,劳动者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其工作环境的温度确实达到了法律规定的高温津贴标准,这可能需要专业的温度测量设备和记录;其次,劳动者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其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具体时间段。劳动者平时工作基本不会有温度测量设备和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具体时间段记录。

有无高温津贴与劳动关系相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就业人群中涌现了一大批网约配送员,他们的高温权益也引起了关注。

2021年6月14日,李先生入职某货运代理公司,并注册为某配送平台骑手,次年6月30日离职。去年1月4日,李先生申请劳动仲裁。公司主张,双方之间是合作关系。同年4月25日,仲裁委裁决该公司一次性向李先生支付2022年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的高温补贴300元。

庭审时,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法院认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是高温津贴诉求能否得到支持的前提。根据在案证据,法院认定,李先生与货运公司之间形成劳动关系。

关于高温补贴问题,法院认为,该公司对李先生没有采取降温措施,而李先生作为骑手,基本处于户外工作。2022年6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广州气温一直处于33℃以上,该公司应支付其高温补贴300元。

“针对户外工作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温津贴维权要点在于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若能认定存在劳动关系,且属于户外作业的,劳动者关于高温津贴的诉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支持。”谈自成如是说。


事发街头!开车时突然喘不过气,竟是因为后备箱的一箱冷饮!

近日,上海街头

张先生开车时突然喘不过气

竟是因为后备箱的一箱冷饮

还好民警及时赶过去

把张先生抬上救护车

送往医院急救

↓↓↓

开车时突然喘不过气

竟是因为后备箱的一箱冷饮

张先生被抬上担架。图片来源:闵行公安

近日,上海闵行公安分局碧江路派出所接到市民周女士异地报警,称她丈夫张先生驾车时突感身体不适,快昏迷了。民警和120急救人员破窗后把张先生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急救。

张先生车辆后备箱里装了一箱冷饮。图片来源:闵行公安

原来,张先生车辆后备箱里装了一箱冷饮,用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保温,因干冰挥发,他在密闭车厢里吸入了过量二氧化碳,产生身体不适。

医生介绍,所幸救援及时,否则很可能发生缺氧窒息等危及生命的情况。目前,张先生已出院。

干冰使用不当

会引起爆炸、窒息等

干冰,不是冰!英文名“Dry Ice”,又名“固态二氧化碳”。自1834年德国人成功制出固体二氧化碳以来,广泛应用于食品冷藏、冷链运输、设备清洗、美容、人工降雨等行业领域。

干冰远比想象的危险。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

爆炸

固体干冰极易挥发,变成比固体面积大1000倍的气体二氧化碳,无毒无味。因此,干冰不能储存在密封性能好、体积较小的容器中,例如冰箱,否则容易导致爆炸。

窒息

干冰气化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导致人呼吸困难,短时间内就可导致窒息死亡。

今年6月15日,河南一厢式冷藏车违规乘人,疑因干冰泄漏致8人遇难。

冻伤

干冰的温度为-78℃,身体直接接触会造成冻伤。

●碰一下干冰,只需要几秒钟,皮肤细胞就会开始结冻并坏死;

●把干冰放在手上,皮肤将会变得又蓝又灰,双手很快就会失去知觉;

●如果干冰颗粒接触到眼睛,会引起严重的眼睛伤害;

●吃下一块干冰,最终可能永久失去嘴里的知觉,低温会严重冻伤喉咙、食道,还有胃。

干冰使用注意事项

■ 切勿将干冰存放在密闭容器中,干冰存储须满足特殊条件,不建议家庭存储。密闭空间禁止使用干冰,例如汽车、船舱。

■ 不要用皮肤接触干冰。可以使用钳子、绝缘(厚)手套或烤箱手套等拿取干冰。在进行干冰实验时,务必佩戴护目镜。

■ 一旦出现喘气或呼吸困难症状,可能吸入了过多的二氧化碳气体,请立即离开该区域。如果误食干冰,请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

务必要学会正确使用干冰

快转发给你身边的人

一起重视起来吧!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