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AI、悟空、西湖文创集盒……2024云栖大会有超多硬核科技!

2024-10-11 12:15:02  人气:54

AI、悟空、西湖文创集盒……2024云栖大会有超多硬核科技! 杜德斌 李湛 姚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AI、悟空、西湖文创集盒……2024云栖大会有超多硬核科技!

中国云计算产业链的年度盛会

2024云栖大会

9月19日

正式在云栖小镇开幕

大会以“云启智跃,产业蝶变”为主题

吸引大模型、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

400多家国内外企业来到现场

共同展示AI时代云上创新的潮流科技

400多个分论坛及并行话题,4万平方米的人工智能+、计算、前沿应用三大主题馆,“可玩度”十足的西湖“之江奇妙集”……大会持续三天,汇聚展示最前沿的模型、最先进的算力、最新兴的应用,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从业者、科技爱好者呈现一个“看得懂”的科技盛宴。

步入AI时代

大会论坛“AI味”浓郁

作为云栖大会的重头戏,首日主论坛设置了三场对话,大模型、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领军技术人和明星创业者,分享了AI前沿趋势和应用进展。

“真人程序员手动开发一个网页,通常需要1天的时间完成需求分解、写代码、测试等任务。现在,人类只需要输入需求,通义灵码5分钟就能完成整个过程。”

大会上,随着通义大模型能力的全面提升,阿里云通义灵码迎来重磅升级,从一年前只能完成基础的辅助编程任务,进化到几句话就能完成需求理解、任务拆解、代码编写、修改BUG、测试等开发任务,最快几分钟可从0到1完成应用开发,提升数十倍开发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通义万相也全面升级了。现场,阿里云演示了该模型强大的运动生成和概念组合能力,输入“穿着滑冰鞋的小兔子在冰面上灵活移动的可爱场景”,通义万相仅用数分钟就能生成一段高清、逼真的视频,可应用于影视创作、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

“AI最大的想象力不在手机屏幕做一两个超级APP,而是改变物理世界。”大会上,有嘉宾分享到,在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仿真、气象预测等行业,AI计算正在加速渗透,所有行业,都需要性能更强、规模更大、更适应AI需求的基础设施。

阿里云等企业也将继续加大布局。目前,阿里云单网络集群拓展已扩展到十万卡的级别,正在从芯片、服务器、网络、存储、供电、数据中心等方方面面,重新打造面向未来的AI先进基础设施。

踏入科技展厅

百余项“黑科技”

打开想象空间

今年的云栖大会,设置了人工智能+、计算、前沿应用三大主题馆,无论是参商类型、应用数量和“可玩度”方面,都堪称“历史最佳”。

步入“人工智能+”的奇幻殿堂,这里汇聚了通义大模型、百川大模型、月之暗面Kimi等中国最强大模型,还有图片生成、3D生成、音视频生成、智能编码等10多家多模态模型,引领每一位访客享受一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交互体验。

想和自己的“前世”分身面对面交流吗?下载通义APP并上传照片,就能生成照片中人物的“前世”形象,生成形象图片后大约20分钟,静态的“照片”就会变成“活人”与你对话交流。

“这其实是通义角色智能、多模态理解、EMO、2D数字等的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展台上的工作人员一边指导体验者操作,一边解释道,“数字人会按照我们所设置的职业、性格和背景来与你沟通交流,打造独属于自己的聊天伙伴。”

在计算馆,有一个展位尤为吸睛。走近一看,原来是参观者在体验用无影终端玩最近爆火的《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对电脑的配置要求很高,但无影系列产品支持多终端连接云电脑或者云应用环境,无需购买高配置电脑,无需繁琐的游戏安装和配置,就能在多个终端拥有流畅的游戏体验。”无影终端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另一边,“AI西湖 创新蝶变”西湖区主题展台的《黑神话:悟空》游戏体验区也被围得水泄不通。除此之外,憨态可掬的机器狗、精致的智能卫星、水下机器人……一大批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空天地海等未来产业领军的西湖企业带着前沿技术在此亮相,这些都是西湖区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为抓手,创新“公转+自转”运行机制,持续变革产业生态的成果。

“前沿应用”主题馆内,各类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稳坐C位。首个登上长城的人形机器人小星MAX、专注养老护理的“光华一号”康养机器人、能泡咖啡并稳稳端给顾客的机器人“小惠”……星动纪元、宇树科技、上海清宝等多家公司的机器人排成阵列,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医疗护理到休闲娱乐,全方位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应用与无限潜力。

逛“之江奇妙集”

探索西湖“集盒”

观悟空、探集盒、逛市集,在2号馆(计算馆)·云栖小镇大屋顶,西湖区还带来了两镇六街联袂上演的“之江奇妙集”,点亮云栖大会。

“请问茶叶怎么采呀?”“你看,要挑这中间的嫩芽采。”两位采茶女一人背篓一人拿盘,手指上下翻飞。在宋韵茶香·龙坞茶镇盒子,一场沉浸式茶剧表演《陆羽·茶经之旅》将宋代美学精髓巧妙融入其中,每一盏茶汤都承载着龙坞茶镇的独特风情,引领宾客穿越时光,感受华夏茶文化的千年积淀。

走进Amazing Box,恍若踏入了另一个时空——L型折幕投影空间让人仿佛置身科幻片,立体投影、三维图形加上震撼音响带来视听双重冲击......在这个沉浸式影院小剧场中,悟空西行,一梦长安,白蛇缘起等多部经典传奇,通过西湖企业之手演绎。

“你好,你叫什么名字?”“你好,我是机器人小柒。”在AI PARK盒子,这位齐耳短发、穿着赛博朋克风服装的萌妹吸引了不少人与其互动交流。AR、XR、仿生机器人、3D打印,由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出品的AI PARK科技感十足,通过数字内核的加持,让人沉浸式体验玩美的一天。“潮”文创、“炫”科技、“新”玩法,虚拟与现实融合,探寻未来数字世界。

漫步于City Walk长廊,新潮、古朴、文艺相互碰撞,这里由三墩镇五里塘历史街区、天目里国际街区、留下古镇历史街区、转塘艺术生活街区、曙光路城市漫步风情街区联合出品。在这里你可以遇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在传承人黄小建老师的指导下,刷墨、覆纸、拓印,亲手体验古代“黑科技”。

四大文创集盒主题各异,金箍棒、印心糕、瓷器精品、文创礼盒等美食和文创好物,以及海量有趣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共同体会硬核科技与生活链接的美好瞬间。

2024云栖大会将持续到9月21日

欢迎来现场见证

AI时代的科技盛会吧~

来源:美丽西湖、潮新闻、阿里巴巴企业科协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何百岳

二审:方佳佳

三审:周振军


杜德斌 李湛 姚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转自:上观新闻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又结合新阶段新形势进行了创新发展,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了方向。

如何把握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之间的关系?如何走出一条从人才强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之路?上海如何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三位学者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对全会精神进行解读。

嘉 宾: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互为依存的三个核心变量,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三者都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只有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这一改革举措不仅是对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

李 湛

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创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上海还需落实几项关键举措。一是协同推进“五个中心”发展,以科创中心为引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二是进一步加强上海与周边省市的创新协同,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平台,推进共建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生活环境。

姚 凯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要针对性地破除制约人才和科技创新要素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教育方面,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方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人才发展方面,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等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主持人:

于 颖《文汇报》记者

主持人: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强盛之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是继党的二十大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后,又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口,如何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内涵,及其对于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杜德斌: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要素。科技创新的繁荣,人才是核心驱动力;人才的培养,则深深植根于教育的沃土之中。这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所谓“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正是将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紧密相连的领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系统性改革与创新。这一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原有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壁垒和分割,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以形成更为强大的创新合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对于推进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中互为依存的三个核心变量,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三者都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只有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这一改革举措不仅是对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成功实践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路径。

李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高水平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教育和人才的发展,不断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人才是连接教育和科技的关键要素,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仅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量的增长,更注重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增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了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规律性认识,凸显了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战略地位。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力量所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姚凯:首先,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种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改革思路,旨在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壁垒,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其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驱动。通过统筹推进三方力量,将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显著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通过精准地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再次,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同,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此过程中,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市场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组合;社会各方将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这种体制优势将确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最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根本方法,也是提升我国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关键步骤,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全球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强度和韧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主持人:围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在更高层面上深化改革以及更广领域上突破限制作出一系列明确要求。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如何进一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协同聚力,提高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水平?

杜德斌: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协同聚力,要坚持改革的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直面当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中面临的基本问题,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匹配教育链,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

以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加快培养世界级战略科学家,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团队。要针对各类人才的突出关切,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

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基础保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持续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造就宏大而丰富的优质人才资源。

李湛:“三位一体”是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三者就像紧紧耦合在一起的齿轮,彼此带动,又相互传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如下三个路径。

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先导。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在高等教育阶段,要以新兴产业、战略产业为落脚点,培养应用型或研究型人才为核心,以改革高等院校人才评价体系为抓手壮大各领域拔尖人才。

以“三位一体”机制为保障。首先,完善“三位一体”机制中的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评价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优化、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其次,在“三位一体”机制下深化央地协同、使命协同、组织协同功能;最后,做好“三位一体”机制与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等其他机制的有效联动。

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助力。加强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学、科研、科技交流的开放创新生态。善于扬弃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用好国际交流、用活各类人才,深度整合国际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在开放共生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姚凯:首先,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三位一体”多层次耦合机制。在国家层面,应制定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多种手段,激励和支持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协同发展。

其次,多方共同发力,共促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一方面,在教育、科技、人才部门之间建立常态化的协同机制,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和工作配合,形成协同创新网络。另一方面,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平台,通过高能级的平台载体和高水平的人才发展空间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最后,针对性地破除制约人才和科技创新要素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教育方面,推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科技创新方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协同的科技创新生态。人才发展方面,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等壁垒,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主持人: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提出,“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10周年,在“建框架”到“强功能”的跃升中,上海以科技创新引领高水平“五个中心”建设取得了怎样瞩目的成就?对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要求,上海如何加强统筹联动、激发创新活力,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注入磅礴动力?

杜德斌: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资源集聚力、创新策源力、原创供给力、环境吸引力、资源配置力和改革突破力持续提升。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创新集群第5位。在2023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论坛上发布的“双百强”报告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中国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3)》中,上海综合实力保持全球科创中心第一方阵,位列全球第10、全国第2,在产业变革驱动维度,上海位居全国第一。

加速“全链条”全过程创新,切实推动科创中心建设由“建框架”向“强功能”跃升,一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集中优势,力争取得一批重大科学和技术突破。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投入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投入。二要大力培育标志性创新“引擎”企业。坚持立足本土,强化内生,加快培育科技创新“引擎”企业,支持本土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要打造一批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如,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等科研主体现有的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资源,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组建新的规模较大的联合协同攻关科研机构等。四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大力培养在国际前沿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基础型、战略性的“帅才”,以及实干型、创造性的“将才”。五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从参与创新到主导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探索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协同解决人类社会共同的重大科学难题。

李湛: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二是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形成规模。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超过600家,覆盖38万多科技类创业者。三是全球影响力显著增强。张江科学城的加速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带的形成,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要素集聚的高地。上海还通过举办世界顶级科技盛会等,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影响力,增强了全球科技话语权。

为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上海还需落实几项关键举措。一是协同推进“五个中心”发展,以科创中心为引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二是进一步加强上海与周边省市的创新协同,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创新合作平台,推进共建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生活环境,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来沪发展。与此同时,还应通过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加大对本土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姚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年来,在科技创新实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功能。下一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发力。

首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能力。持续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基础研究新型平台建设,聚焦高价值、高风险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长周期研究。同时,共建联合研发平台,推进世界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其次,深化教育改革,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实施更加开放和灵活的人才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深化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着力解决教学滞后于经济产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同时,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和满足未来经济产业转型的岗位需求。

再次,营造一流的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围绕人才成长全周期建立长期性的科研项目支持和保障,为人才创造富有挑战和创新机遇、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发展环境。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在子女教育、落户、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优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动服务高效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最后,加强区域协同,发挥“头雁”引领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包括科研设施、数据资源、科技成果等,促进长三角区域内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探索与国际创新要素接轨,支撑人才要素在区域与国别间的高效循环,以人才的国际循环带动更加广泛的资源要素国际交流。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