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时光相册 | 养鹤的姑娘,这里的公路为你而歌 时光相册丨高邮

2024-10-10 15:03:40  人气:9

时光相册 | 养鹤的姑娘,这里的公路为你而歌 时光相册丨高邮有个汪曾祺 

时光相册 | 养鹤的姑娘,这里的公路为你而歌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南部

有一片21万公顷的大湿地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年6月29日拍摄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

从齐齐哈尔市区开车

前往扎龙自然保护区

会经过一段“音乐公路”

汽车从路面驶过时

便响起一段动听的旋律

时光相册 | 养鹤的姑娘,这里的公路为你而歌

00:42

这段旋律

来源于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没来过……”

歌词中的这位女孩

名叫徐秀娟

17岁便成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养鹤员

这是徐秀娟与湿地中的鹤。

1981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丹顶鹤。

由于丹顶鹤的特殊习性

当时保护区对丹顶鹤采取

“人工孵化+野外散养”保护方式

这种“半野化”方式成活率最高

野性保持最好

徐秀娟来到保护区后

爱鹤如命

由她单独饲养的小鹤

成活率达百分之百

她驯化的小鹤

能在她的带领下

到野外散步、觅食、捉虫

在她的指挥下腾飞、舞蹈

这是徐秀娟与湿地中的鹤。

1981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苇塘中拍摄的丹顶鹤。

江苏盐城是丹顶鹤的越冬地

1986年

徐秀娟受盐城邀请

揣着3枚鹤蛋

登上从黑龙江开往江苏的列车

在她的努力下

丹顶鹤首次在越冬地人工孵化成功

徐秀娟生前工作照片。

她忘我地投入到养鹤工作中

可命运却如此残酷

在盐城工作的第二年

她因寻找走失的天鹅

疲劳过度

淹没在沼泽里

这个美丽的女孩

终年23岁

被追认为我国环保战线第一位烈士

徐秀娟烈士的旧照(中)(2017年8月17日摄)。

徐秀娟牵挂的事业没有划上句号

几十年来

一代代驯鹤人接过火炬、续写奇迹

1981年,扎龙自然保护区的饲养人员正在给鹤群喂食。

1992年,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选择鹤蛋准备进行人工孵化。

2007年7月12日,扎龙自然保护区饲养员夏艳精心照料刚出生11天的小丹顶鹤。

徐秀娟烈士的侄女徐卓毕业后回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2017年8月17日摄)。

多年来

通过采取长效补水机制

生态移民搬迁等方式

扎龙的丹顶鹤野生种群不断壮大

2003年4月26日,黑龙江省中部引嫩工程开始向扎龙湿地补水。

这是扎龙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首批搬迁居民安置点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镇哈拉乌苏村泉畔家园(2018年7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

2013年6月5日,游人在扎龙自然保护区观看正在“放飞”的人工饲养丹顶鹤。

2019年12月19日,丹顶鹤从扎龙自然保护区的芦苇丛上空掠过。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

当地主动救护受伤鸟类的百姓多了起来

2011年10月27日,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为受伤的东方白鹳做检查。这只腿部受伤并患肠道病的东方白鹳是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泰来镇居民闫子辉发现并救治后,被送到扎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手中的。

2018年8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野生动物保护人士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内放飞东方白鹳。

越来越多的丹顶鹤

在扎龙停留驻足、繁衍生长

1975年建区之初

扎龙的丹顶鹤总数仅140只左右

如今保护区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

稳定在300只左右

已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

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地

1983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丹顶鹤。

1992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野外放养幼鹤。

1992年,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两只白枕鹤带着它们的孩子在草丛中玩耍。

2003年7月5日,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在展翅飞翔。

2008年7月3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一只丹顶鹤在引颈长鸣。

2010年5月26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内,一群丹顶鹤从天空掠过,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2014年6月28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丹顶鹤。

2015年6月25日,几只丹顶鹤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内觅食。

如今

扎龙自然保护区拥有

鸟类、植物、鱼类、昆虫和兽类等

丰富的生物资源

是松嫩平原保留最完整

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

湿地生态系统

2006年8月29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皇冠鹤。

2020年4月1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反嘴鹬。

2020年5月20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须浮鸥。

2023年3月27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在新巢上孵蛋,空中飞过一群大雁。

2023年6月29日拍摄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

2024年5月2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白额雁。

2024年5月18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泽鹬。

白云悠悠

群鹤飞舞

吹过扎龙的风里

有她的故事

2024年5月21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丹顶鹤。

2024年5月21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拍摄的丹顶鹤。

2024年5月21日,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在给雏鹤喂食。

记者:张涛 蔡湘鑫

摄影:刘向阳 许必华 徐英杰 周确 鲁金博

梁冬 刘勇贞 张涛 王建威 王凯 王勇刚

苏岩 张玉林 梁志强 郝劲飞

编辑:费茂华 刘金海 张铖 邵泽东


时光相册丨高邮有个汪曾祺

2024年4月26日在江苏高邮拍摄的汪曾祺纪念馆。

近日,第八届“汪曾祺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汪曾祺,这个熟悉的名字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1997年,病榻上的汪曾祺想喝一点茶,百般哀求,医生终于同意。他高兴地招呼女儿,“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可还没等龙井送来的时候,汪老已经悄咪咪地离开了人间,享年77岁。这个“抒情的人文主义者”用这样一种俏皮的方式,与他深爱的世界,做了最后道别。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19岁那年考取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中文系,师从沈从文,开始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大学毕业后,他辗转多地。之后来到北京,当过文艺刊物的编辑,也做过京剧团的编剧,著名样板戏《沙家浜》就是他的作品。他受过诸多磨难,尝尽生活百味,1979年重新开始文学创作。

汪曾祺(左)与沈从文。

很多人知道汪曾祺,多是通过中学课本里那篇《端午的鸭蛋》。一篇课文的内容能让人多年后仍旧记忆犹新,这便是先生文字的力量吧。

如今,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格外受年轻人喜欢。有人说,读他的文字能够找到“人间清醒”。能够靠纯粹的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汪老是幸福的。

或许是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悠然,汪曾祺把平常的生活写得让人拍案叫绝。

门前开的花儿叶儿灵气得很,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栀子花香得掸都掸不开……他笔下的草木、美食、人物皆有灵气。

他写夏天:“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已入梦乡。”

他写人:“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混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说话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天真的孩子。”

他写美食:“杨花萝卜即北京的水萝卜。因为是杨花飞舞时上市卖的,我的家乡名之曰:‘杨花萝卜’……除了生嚼,杨花萝卜也能拌萝卜丝。萝卜斜切为薄片,再切为细丝,加酱油、醋、香油略拌,撒一点青蒜,极开胃。”

汪曾祺笔下的美食,很少有大菜名角,更多的是寻常人家的日常餐食。他不仅爱写美食,还爱吃,更愿意花心思去做。

汪曾祺爱逛菜市场。

汪曾祺喜欢做菜招待客人。

他最爱写的,还是他的故乡高邮。

“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小时候,从早到晚,一天没有看见河水的日子,几乎没有。我上小学,倘不走东大街而走后街,是沿河走的。上初中,如果不从城里走,走东门外,则是沿着护城河。出我家所在的巷子南头,是越塘。出巷北,往东不远,就是大淖。”

1962年,高邮食品加工厂蛋品车间工人在用稻草灰腌制鸭蛋。

1982年,小朋友在高邮湖中划船玩耍。

1985年,高邮水运专业户陈志德和李秀兰在大运河上跑船。

1985年,高邮农民在放鸭。

1985年拍摄的高邮水运码头一角。

1985年,高邮农民在放鸭。

1986年10月拍摄的腌制好的高邮麻鸭三黄蛋。

1991年中秋节前,高邮一位姑娘正准备给姨妈家送去传统的中秋礼品——肥鹅、鲜藕、月饼。

2024年4月26日拍摄的高邮市明清运河故道。

2024年4月26日拍摄的高邮镇国寺一景。

2024年4月26日拍摄的高邮盂城驿一景。

2024年5月16日,东方白鹳栖息在高邮一处铁塔上。

汪曾祺去世后,女儿汪明写道:“在他的墓碑上写些什么呢?想来想去,决定了,就写:高邮汪曾祺。”

2020年,汪老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他魂牵梦萦一生的家乡高邮,汪曾祺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整个纪念馆的形态宛若一摞叠放的书本,错落有致。现代化的建筑造型和“诗与故乡”的主题无比契合。纪念馆分两层、11个展厅,由“百年汪老”“汪曾祺的文学世界”“家乡的人和事”等部分组成,每个篇章连接在一起,勾勒出汪曾祺一生辗转的地理轨迹,也再现了他笔下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纪念馆的入口处,是铁凝评价汪曾祺的一段话。

“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寞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馨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如果你也需要文字的力量,不妨去读一下汪曾祺的作品,或者,去高邮,找寻一下他的足迹。

本期主持:张铖、徐嘉懿

记者:季春鹏、李博、杨磊

摄影:汪文华、杨飞、王岩、花皑

刘世昭、丁峻、高峰、徐澎、季春鹏、张铖

编辑:徐金泉、蔡湘鑫、邱少煜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